⒈ 中國古代為調節糧價、備荒救災在各地設置的糧倉。始于西漢。清代中葉之后大多名存實亡。
⒈ 古代為調節米價而設置的一種倉廩。 漢宣帝 時 耿壽昌 首先倡建,以谷賤時用較高價糴入,谷貴時減價糶出,平衡米價而名。參閱《文獻通考·常平義倉租稅》。
引《漢書·食貨志上》:“時大司農中丞 耿壽昌 以善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遂白令邊郡皆筑倉,以穀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穀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民便之。”
?含義網 字義深度解析,筆順精準查詢,規范書寫盡在指尖!
www.shishangyizu.com Copyright ? 2018-2023蜀ICP備2024047760號-2 E-mail:ROYSHEN#126.COM(#替換為@) 反饋
本站內容來源于網友提交及搜索引擎,如果我們的某些資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對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傷害,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處理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