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放麛”。
引《韓非子·說林上》:“孟孫 獵得麑,使 秦西巴 持之歸。其母隨之而啼, 秦西巴 弗忍而與之。”后以“放麑”為仁德之典。 《東觀漢記·光武紀》:“仰視天,俯視地,觀于放麑啜羹之義,二者孰仁矣?”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四:“吾聞 中山 相,乃屬放麑翁。”明 張居正 《與張心齋計不許東虜款貢書》:“蓋度彼既感吾放麑之恩,而又適愜其平生之愿。”
?含義網 字義深度解析,筆順精準查詢,規范書寫盡在指尖!
www.shishangyizu.com Copyright ? 2018-2023蜀ICP備2024047760號-2 E-mail:ROYSHEN#126.COM(#替換為@) 反饋
本站內容來源于網友提交及搜索引擎,如果我們的某些資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對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傷害,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處理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