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代習(xí)俗,每逢夏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國·魏以后定為夏歷三月初三日),人們于水邊相聚宴飲,認(rèn)為可祓除不祥。后人仿行,于環(huán)曲的水流旁宴集,在水的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飲,稱為“流觴曲水”。亦作:流杯曲水。
⒈ 古代習(xí)俗,每逢夏歷三月上旬的巳日( 三國 魏 以后定為夏歷三月初三日),人們于水邊相聚宴飲,認(rèn)為可祓除不祥。后人仿行,于環(huán)曲的水流旁宴集,在水的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飲,稱為“流觴曲水”。
引晉 王羲之 《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br />宋 蘇軾 《和王勝之》之二:“流觴曲水無多日,更作新詩繼永和。”
冰心 《寄小讀者》二三:“流觴曲水,不但仿古人馀韻,而且有趣。”
亦作“流杯曲水”。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br />亦省作“流觴”。 宋 歐陽修 《三日赴宴口占》:“共喜流觴修故事,自憐霜鬢惜年華?!?br />清 劉大櫆 《游黃山記》:“巨石鎮(zhèn)其中流,平濶如臺,其上可布席而坐,其下可流觴?!?br />朱自清 《潭柘寺戒壇寺》:“只是流觴亭雅得那樣俗,在石地上楞刻著蚯蚓般的槽;那樣流觴,怕只有孩子們愿意干。”
⒈ 古人依修禊的習(xí)俗,在每年陰歷的三月三日,在水邊盥洗,借以驅(qū)邪。后來參加者坐在曲折環(huán)繞的水流旁,在上游放酒杯,任它順?biāo)飨?,停在何處,則由某人取酒杯而飲。
引晉·王羲之〈蘭亭詩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1、這次賦詩采取流觴曲水的做法,眾人按次序坐在流動的清泉邊上,酒壺流到誰的身前,誰便飲酒賦詩。
2、這二人,一個籠罩在青蒙蒙的蟠龍?zhí)撚爸校粋€周身卻有流觴曲水青山白云虛影隱隱環(huán)繞,展現(xiàn)出一股恐怖的威壓。
3、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4、流杯池即現(xiàn)在的王府池子,當(dāng)時這里清流映帶、楊柳依依、岸平草軟,是流觴曲水的理想場所。
5、流觴曲水,亭臺樓榭,錯落有致,恰到好處。
6、這流觴樓面北臨水,近墻皆垂柳,垂柳蘸水,煙草鋪岸,想來便是昔年劍圣白破云,流觴曲水,縱情豪歌之風(fēng)雅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