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和尚披的法衣,由許多長方形布片拼綴而成。
英cassock;
⒈ 梵文的音譯。原意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須避免用青、黃、赤、白、黑五種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稱。
引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竺僧度·答楊苕華書》:“且披袈裟,振錫杖,飲清流,詠波若,雖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聲,曄曄之色,不與易也?!?br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浣衣池側(cè)大方石上,有 如來 袈裟之跡;其文明徹,煥如彫鏤。”
清 黃遵憲 《石川鴻齋英偕僧來謁張副使余賦此以解嘲》詩:“先生昨者杖策至,兩三老衲共聯(lián)袂,寬衣博袖將毋同,只少袈裟念珠耳?!?br />艾蕪 《我在仰光的時(shí)候》:“和尚尼姑托著黑色的缽,披著黃色袈裟,整隊(duì)地出現(xiàn)在街頭巷尾?!?/span>
⒈ 出家人的法衣。梵語ka?āya的音譯。意指不是正色。佛教戒律規(guī)定,出家人所穿的衣服,須染色,不可著正色衣服。因用長方形布片連綴而成,宛如水稻田的界畫。
近法衣 僧衣
英語kasaya, a patchwork outer vestment worn by a Buddhist monk
德語Soutane (S)?
法語kesa
1、當(dāng)你披上了婚紗,我也披上了袈裟。
2、當(dāng)你穿上愛情的婚紗我也披上和尚的袈裟。
3、于是便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沒想到彗思和尚精通法術(shù),他念動(dòng)咒語,把袈裟拋上了天空,頓時(shí)那袈裟變成了一片浮云,烏天黑地的,把整個(gè)南岳的前山和后山都遮蔽了。
4、正是財(cái)動(dòng)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著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徑轉(zhuǎn)東山而去。
5、佛像前面,是一張寬闊的供臺(tái),上面擺放著酥油燈、袈裟、項(xiàng)珠、銅碰鈴、六弦琴、金剛杵等法器,還有一把大的有些夸張的鑲金嵌銀的銅法號。
6、先輩任職的江寧織造廠,現(xiàn)今還在南京的云錦博物館,送了我一件云錦袈裟,以及韓國頂宇法師送我的金襕袈裟,那么漂亮、那么有氣勢,當(dāng)然我也不敢披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