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謂使人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禍害人。
⒉ 被水淹沒。
⒊ 浸潤,影響;使變壞。
⒋ 比喻深深陷入錯(cuò)誤的泥淖而無法自拔。
⒈ 謂使人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禍害人。
引《孟子·梁惠王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明 無名氏 《精忠記·同盡》:“恨殺 秦 賊,把他一家陷溺。”
⒉ 被水淹沒。
引《后漢書·明帝紀(jì)》:“宜任水埶所之,使人隨高而處,公家息壅塞之費(fèi),百姓無陷溺之患。”
⒊ 浸潤,影響;使變壞。
引《孟子·告子上》:“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續(xù)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四年》:“九廟至重,事如生存,而徹小涂大,不防於火之將至;宰相之居,華屋廣袤,而焦頭爛額,獨(dú)全於火之未然,亦足見人心陷溺,知有權(quán)勢,不知有君父矣。”
清 顧炎武 《答汪苕文》:“值此人心陷溺之秋,茍不以禮,其何以撥亂而返之正乎?”
⒋ 比喻深深陷入錯(cuò)誤的泥淖而無法自拔。
引《荀子·大略》:“禮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顛蹷陷溺。”
清 林則徐 《曉諭粵省士商軍民人等速戒鴉片告示稿》:“惟念爾等吸食之輩,陷溺已深,不忍不教而誅,特先悉心開導(dǎo)。”
⒈ 陷入、沉溺。指喪失本性,沉迷不悟。
引《孟子·告子上》:「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近沉迷
反擺脫
⒉ 陷于困苦之境。
引《后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jì)》:「公家息壅塞之費(fèi),百姓無陷溺之患。」
1、論及個(gè)人道德的腐化或者說人性的陷溺,沒有誰比擁有權(quán)力者來得那么洶涌迅猛。
2、也許因?yàn)榛牡×巳馍淼淖鳂I(yè)吧,我們才如此容易陷溺在感官的茫然中,任由感官欲念的波濤沖擊,起起伏伏,隨波逐流,不能自己。
3、彼奪其民時(shí),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4、先是海運(yùn)傾覆,糧漂人亡,京師供給緊張,繼而江淮風(fēng)雨異常,海嘯河溢,陷溺人民,哭號(hào)震野,賈三近疾書請賑救災(zāi)。
5、先師們的這些苦口婆心的教誨,吾輩應(yīng)深切地體會(huì)理解,并且遵循于實(shí)際修待過程中,千萬不要自迷自梧,在有為之中陷溺沉淪。
6、如此每練一次,自知功力便深了一層,卻也是陷溺深了一層,好在總是想到“我這條命是撿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