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謂出使。節(jié),符節(jié),使者的憑證。打拍子。形容十分贊賞。
⒈ 謂出使。節(jié),符節(jié),使者的憑證。
引晉 袁宏 《后漢紀·光武帝紀八》:“古之君子,遇有為之時,不能默然而止,擊節(jié)驅馳,有事四方者,蓋為斯也。”
《宋書·庾登之傳》:“義熙 十二年, 高祖 北伐, 登之 擊節(jié)驅馳,退告 劉穆之,以母老求郡。于時士庶咸憚遠役,而 登之 二三其心, 高祖 大怒,除吏名。”
⒉ 打拍子。
引晉 左思 《蜀都賦》:“巴 姬彈弦, 漢 女擊節(jié)。”
《晉書·樂志下》:“魏 晉 之世,有 孫氏 善歌舊曲, 宋識 善擊節(jié)唱和。”
唐 白居易 《琵琶行》:“鈿頭云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飜酒污。”
⒊ 形容十分贊賞。
引《三國志·蜀志·馬良傳》:“良 留 荊州,與 亮 書曰:‘……此乃管絃之至, 牙 曠 之調也。雖非 鐘期,敢不擊節(jié)。’”
宋 陳亮 《題<喻季直文編>》:“四君子者尤工於詩,余病未能學也。然皆喜為余出,余亦能為之擊節(jié)。”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葉生》:“闈后,索文讀之,擊節(jié)稱嘆。”
茅盾 《鍛煉》八:“‘對,對!’ 謝林甫 這番話還沒完, 王保長 已經(jīng)擊節(jié)贊賞起來。”
⒈ 打拍子。又用于表示得意或贊賞之意。
引《三國志·卷三九·蜀書·馬良傳》:「此乃管 弦之至,牙、曠之調也。雖非鐘期,敢不擊節(jié)。」
唐·白居易〈琵琶行〉:「鈿頭云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⒉ 鼓勵節(jié)操。
引《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后生擊節(jié),懦夫增氣。」
1、他的鋼琴演奏如此優(yōu)美,聽的人無不擊節(jié)嘆賞。
2、那個人!你還記得上次多寶閣與瑞星商會比試吧?他們拿出來的諾盾與破空梭同樣令人擊節(jié)稱嘆,這就足以證明他們背后站著一名神奇的術煉師了。
3、詩歌朗誦,歌詠比賽余音繞梁,令人擊節(jié)贊賞,忘形高歌。
4、成了清代著名的學者,名震京師,當時一批大學問家和名公卿,如紀昀、錢大昕、王鳴盛、盧文弨、王昶、朱筠等競相與他結交,叩其學、聽其言、觀其書,莫不擊節(jié)嘆賞。
5、在一次雅集中,王安石拿出自己新作的《明妃曲二首》,眾人傳看一過,無不擊節(jié)嘆賞。
6、國人聽聆之后,拍案叫絕,擊節(jié)贊賞,胸中熱血翻滾,有難以遏制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