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àn ]
讀音:diàn
拼音:dian
簡繁:電
五筆:JNV
五行:火
部外:暫無
五筆:JNV
筆畫:5畫
吉兇:吉
倉頡:LWU
結(jié)構(gòu):獨體
鄭碼:KZVV
四角:50716
區(qū)位:2171
統(tǒng)一碼:7535
異體字:電,?,?,?,?,?,?,?
英漢互譯:electricity,electric,lightning
筆順:豎、橫折、橫、橫、豎彎鉤
筆順演示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354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內(nèi)容來源于:www.shishangyizu.com
單一淵源: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時期霆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電,在古代都與雷聯(lián)系在一起,為“霆”的代稱。在史籍《谷梁傳》中記載:“震,雷也。電,霆也。”霆鞭、霆杖,亦稱電鞭、電杖,是執(zhí)掌五刑之外常刑的主要懲罰刑法的官吏,最早由商鞅所置,后由秦朝宰相李斯定為秦刑丙等首刑之一,執(zhí)行者稱“霆吏”、“霆人”,其刑法稱“霆刑”。秦刑分為七等,與楚刑相通。甲等為緣坐刑,乙等為生命刑,丙等為身體刑,丁等為自由刑,戊等為財產(chǎn)刑,己等為資格刑,庚等為恥辱刑。甲、乙二等刑律皆滅其人身生命,丙~庚等刑律則不涉及生命。但“霆鞭”、“霆杖”二刑實際上界乎于生死之間,要視帝王國君的臉色、心情,施刑者的心態(tài)、技巧,受刑者的身體狀況等因素,因此會有不同的施刑結(jié)果。
在史籍《淮南子·原道訓》中指出:“電以為鞭策。”是帝王對嚴重違反朝律、或極其惱恨的臣下,又不至于實施死刑者,所采取的一種極端化懲治手段。“霆鞭”、“霆杖”,就是兇狠而著實的鞭刑、杖刑,在指定時間內(nèi)必須大力完成指定鞭數(shù)或杖數(shù)的一種酷刑,一般為六十鞭,或四十杖。行刑時不允許有任何徇私,受刑者都是哀號不止,甚至許多人都承受不了多少下便死在“霆鞭”或“霆杖”之下,即便受刑人已經(jīng)死亡,也必須執(zhí)行完指定的鞭數(shù)。實施霆鞭、霆杖的霆吏,多是彪形大漢,冷酷而機械。而為了完成霆刑,執(zhí)刑時多由數(shù)名霆吏共同執(zhí)行。
在霆吏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霆氏、電氏。
一、電(電)diàn
罕見姓氏。《新編千家姓》收載。《姓氏詞典》據(jù)《河南革命烈士英名錄》亦收。其注云:“今河南有此姓。”
二、電(電)
電姓分布:臺灣屏東、臺北、臺東、花蓮、云南畹町等地均有此姓。
電姓起源:見《中華姓府》、《新編千家姓》。漢、景頗等民族均有此姓。
一、電(電)diàn
罕見姓氏。《新編千家姓》收載。《姓氏詞典》據(jù)《河南革命烈士英名錄》亦收。其注云:“今河南有此姓。”
二、電(電)
電姓分布:臺灣屏東、臺北、臺東、花蓮、云南畹町等地均有此姓。
電姓起源:見《中華姓府》、《新編千家姓》。漢、景頗等民族均有此姓。
[ 電 ]字的同音字 - [ dian ]
[ 電 ]的同部首字 - [ 丨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