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_亚洲一区二区日韩_最新eeuss影院在线观看_中文日本高清免费_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_中文字幕欧美一区二区_裸体免费网站

首頁 > 百家姓

[ huǒ ]

讀音:huǒ

拼音:huo

簡繁:火

五筆:OOOO

五行:暫無

部外:暫無

五筆:OOOO

筆畫:4畫

吉兇:吉

倉頡:F

結構:獨體

鄭碼:UO

四角:90800

區位:2780

統一碼:706B

異體字:夥,灬,煷,?

英漢互譯:fire,flame,burn,anger,rage

筆順:點、撇、撇、捺

筆順演示

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巴酢弊鳛樾帐霞磥碓从凇巴酢边@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時間排名時間排名時間排名
最新673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469
1995年4521987年3901982年372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內容來源于:www.shishangyizu.com

起源

火姓主要源自:姬姓。

火姓起源一

源于燧人氏,出自遠古時期發明火的三皇之首燧人氏,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人類的遠古文明的起源首先是用火。因為用火關系人類生存,一是熟食,二是御寒,三是照明。燧人氏,

三皇之首,他首先發明了燧木取火(鉆木取火),以備火化,熟食保健,并為人類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在史籍《帝王世紀》中記載:“燧人之世,有巨人跡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又發明了“陽燧”,用陽燧取日光為火,世人稱其為“盜天火”,因湯古氏為人類進入火文明立下蓋世之功,所以世人稱其為“燧人氏”即“火神”,又曰“炎帝”,即火人之王。南朝劉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范曄在《后漢書·荀爽傳》中證曰:“湯在地為火,在天為日”。燧人氏時代,即蒙昧時代中期的社會階段,是中期舊時石器時代。在這個歷史時期中,人類有幾個顯著的特征,即骨器的出現、鑿孔技術的發明、特別是火的應用。由于勞動生產的發展與火的應用,發達了人類自身的肉體機構,因而提高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從而擴大了他們對自然界的占領,隨著采集向狩獵開始轉化,這就出現了男獵女采的原始分工,至成“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p>

燧人氏之后裔中有世襲為掌火之官者,后分衍有火師氏、大火氏、鶉火氏、西火氏、北火氏、中火氏等,多省文簡化為單姓火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火姓起源二

源于口傳歷史,出自遠古時期人類樸素自然辨證思維,屬于以五行氏說為氏。遠古人類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物組成,天上有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遂之,有木氏、火氏、土氏、金氏與水氏的出現。這五個部落非同小可,他們均是強大、有影響的部落,各自崇拜木神、火神、土神、金神與水神。由“神”而“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什么是“帝”,這在典籍《孔子家語》中回答得非常精彩:“季康子問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曰:‘……古之王者,易代改號,取法五行,是以太皋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昊配金,顓頊配水。’季康子曰:‘太皋氏其始木,何也?’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東方也。萬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則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則以所生之行,轉相承也。’季康子曰:‘……曰帝者何也?’孔子曰:‘……五行佐,而稱上帝。太皋之屬配焉,亦云帝從其號?!敝袊摹拔宓邸?,各配以木、火、土、金、水,此五行即五種基本物質,同時也是方位與順序,全是蒼天之所賜。

火氏,即由此而來??诳蓚髑Ч?,必有其源能依!

火姓起源三

源于苗族,出自東漢末羅匐人(南蠻)火濟,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東漢末期有一位著名的“南蠻”火濟,在蜀漢時期因助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為羅甸國國王(今貴州大方)?;饾瑸槿龂鴷r期蜀漢政權下的羅匐人,“羅匐人”就是今天的苗族。在三國時期,蜀漢國境內南夷孟獲謀反,諸葛亮率兵南征,途經貴州,火濟率眾出營四百余里迎皆,并有金、銀、衣被、刀槍箭、戰馬車架、軍隊民夫,盡力支助諸葛亮軍。在戰斗中,火濟身先士卒,多發揮關鍵作用。得勝回朝后,諸葛孔明奏劉禪,封其為羅匐國國王,后長期為西蜀政權撣壓南方。最后一次為西蜀出征時,火濟已經有一百零四歲高齡,騎不動戰馬,便坐滑竿指揮作戰,得勝后被劉禪接到西蜀,稱其為仲父,并在金殿為其長設座位,入朝免禮,并賜以“銀鴻義仗”,以示極寵。因其壽誕極高,民間稱其為壽王。

在火濟的后裔子孫中,多有的以祖名中的火字為姓氏者,稱火氏,世代相傳至今。火氏族人大多尊奉火濟為得姓始祖。

火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上古帝嚳高辛氏之臣祝融,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史記·五帝紀正》記載:“帝嚳高辛氏,其母不見生而神異,自言其名曰夌,齠齜官圣德。能順三辰。年十五佐顓頊,三十而登帝位,都毫,以木承水。以人事紀官,以勾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元冥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是為五行之官。分職而治諸侯,于是化被天下,遂作樂六莖,以康帝位。”古史相傳,祝融出于顓頊,也就是帝嚳高辛氏的弟弟,時為火正,就是掌管火之官,為五天官之第二位。據史籍《左傳》記載:“祝融的后裔分為八姓:已、董、彭、禿、云、曹、斟、羋。”

其實,所謂的“祝融八姓”皆為其庶支之姓,而嫡支皆以祝融的官職稱謂“火正”為世襲姓氏,稱火正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火氏、正氏,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火姓起源五

源于回族,出自出自波斯語“火者”,屬于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刈逯械幕鹗?,出自古波斯語“查拉斯圖拉”,漢語即“火者”、“圣火”,原意為顯著和富有,后來演變為尊貴、學者、圣高等多種含意,故而,在回族中采用“火”為姓氏者頗多。著名的北京八達嶺居庸關長城處于關溝,是南口城至八達嶺岔道城之間長約二十公里的高山峽谷地段,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通往塞外的咽喉要道。關溝兩側層巒疊嶂,一側為太行山余脈,一側為燕山余脈。溝內清溪縈繞,草木蔥翠、禽鳥飛鳴,其風景名勝比比皆是。明朝時期即有“居庸八景”之稱。其“居庸疊翠”為清乾隆大帝所提,亦是“燕京八景”之一,并有關溝“七十二景”之說流傳至今。那里既有自然景觀又有人文景觀,其歷史源遠流長?;鹗衔逍值軣o辜被誅,使許多當年投奔燕王又立過戰功的人感到自危,人心浮動,皆想離開。剛剛坐上江山的明成祖朱棣一下子慌了,為了安穩人心,連忙又為火氏五兄弟平反,再賜封其為“五顯財神”,并立五顯財神廟于關溝之內。世人因而又改“五鬼頭”為“五貴頭”,亦有稱“五火頭”者。

清朝末年,中國鐵路鼻祖詹天佑在修建京張鐵路時,認為“貴”字太俗,因而又將“五貴頭”改成了“五桂頭”。至此,該地三易其名而終為“五桂頭”。

火姓起源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郭爾羅斯部族,屬于以部族名稱為氏。

⑴.蒙古族郭爾羅斯氏,亦稱郭洛羅斯氏,多為內扎薩克(執法官或執政官),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地區。后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為Gorlos Hala,世居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等地。蒙古族郭爾羅斯氏后改漢字單姓為火氏、郭氏等;而滿族郭爾羅斯氏后改漢字單姓為郭氏、高氏等。

⑵.在今上海市浦東閔行區、南匯區,有火氏一族的聚居村。火氏是南匯地區不見于《百家姓》的姓氏之一。據火氏子孫口碑,稱火氏原不屬漢族,為蒙古族,原來不姓火,而姓蒙古氏,其祖即元朝開國功臣蒙古·直脫兒。蒙古·直脫兒因其父蒙古·阿察兒事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征戰有功,被封為博爾赤(掌管御膳的官),故以赤為姓氏。赤脫兒在元王朝建立過程中曾經歷過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元定宗孛兒只斤·貴由、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和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四個朝代,不僅曾協助他們鞏固政權建有頗多功勞,而且還為擊敗南宋軍隊、建立元王朝立有大功,因此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在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即封赤脫兒為昭毅大將軍,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又進封為鎮國上將軍淮東宣慰使。以后,赤脫兒又任過嘉議大夫行御史臺中丞、資善大夫福建行省左丞、江淮行省左丞等職,最后于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農歷6月末死在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任上。正由于赤脫兒最后在江浙行省做官,因此其后裔中不少人因此在江南定居了下來。到了元朝末期,各地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在此政權更迭的戰亂中,蒙古族各姓后裔受到了較大的沖擊,赤氏后裔就這樣被逼走上了流亡之路,其中一個支系流亡到了南匯。據火氏子孫口碑,當時他們一路朝行暮宿,隱名埋姓,才算一次又一次地躲過了盤查。據說有一天他們終于遭到了一次更為詭詐的盤查:巡查兵不查成年人而專找未成年的孩子進行盤問。一天,赤氏家族有個孩子正在灶下幫著母親燒火,突然巡查兵來了,他們抓住孩子劈頭就問:“你姓啥?”孩子一下給嚇懵了。僥幸的是這孩子很機靈,竟指著灶膛中正燒得赤紅的灶火說:“姓……火、火、火”。巡查兵認為孩子是不會騙人的,而且蒙古族中是沒有姓“火”的,因此巡查兵相信了。大家用“火”順利躲過了盤查,因此這支蒙古赤氏族裔從此就改成了漢姓火氏,后定居于百曲村一帶(今上海南匯區金匯鎮百曲港兩側)?;鹗显诎偾ň雍蟛痪眉礉u漸地融合于漢民族群體中,到清乾嘉年間已成為該地區重要的姓氏之一。該支火氏人士中成名最早的為火觀若和火始然父子兩人,他們都是上海南匯區的秀才,頗有學識,且善詩賦,對馮金伯輯成《海曲詩抄》頗多貢獻。自火始然后,其弟火錦紋、火金濤、火光大,及火光大之子火文煥等亦都是南匯的知名之士,都好詩賦,火文煥在清咸豐年間曾一度試圖繼馮金伯之后編《海曲詩抄續集》,故在一段歷史時期內,百曲火氏曾是上海南匯全縣詩歌匯集中心之一。

火姓起源七

源于錫伯族,出自古錫伯族霍火齊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為氏。錫伯族霍火齊氏,世代居于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山西等地部分地區)、虎爾哈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等地,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uohogi Hala。

隨著清乾隆大帝下令錫伯族人西遷戍邊,一部分霍火齊氏族人遷徙到了新疆伊犁地區,為維護祖國的統一和完整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部分霍火齊氏族人后在新疆察布查爾地區生息繁衍,后大多改漢姓為火氏、霍氏、齊氏等。因此,該支火氏又被稱為“中國東北、西南有兩把火”。

火姓起源八

源于官位,出自炎帝臣子火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炎帝神農氏時期,以火為紀,五大臣官職稱謂分別為大火、鶉火、西火、北火、中火,相當于西周時期的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這在史籍《左傳·昭十七年》中有記載:“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疏:春官為大火。夏官為鶉火,秋官為西火,冬官為北火,中官為中火。”左丘在《左傳》中還解釋道:“火,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p>

在大火、鶉火、西火、北火、中火等火師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火師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火氏、師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火姓起源九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藏族、彝族、苗族、侗族、佤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火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火氏,世代相傳至今。

火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七百三十位,以河南、羅甸、察布查爾為郡望。

回族火氏在元、明兩朝時期多分布于南京、揚州,明朝以后又遷到了湖南、湖北等地。如今在湖南的“金陵十姓”中便有火氏?;鹗匣刈逯饕植荚诮?、浙及兩湖地區。

今江蘇省的南京市、揚洲市江都縣,上海市的南匯區、閔行區,甘肅省的白銀市、蘭州市永登縣、榆中縣、皋蘭縣,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市,山東省的東平縣,臺灣省等地,均有火氏族人分布。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察布查爾:得自察布查爾渠名,系錫伯族語,意為“糧倉”,本源出蒙古語“凹陷的隘口”之意。兩漢時期,察布查爾僻處要荒,先后為塞種、月氏居牧。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列入漢朝版圖。西漢迄晉朝為烏孫國,南北朝時期為悅般國,隋、唐兩朝時期為西突厥屬地。唐朝為昆陵都護府下溫鹿洲都督府轄地,公元720年歸北庭都護府統轄。南宋時期屬西遼所轄,元朝初期為察合臺封地,至公元1274年屬阿里麻里行中書省轄。元朝末期為翰亦刺地,明朝時期屬也先瓦刺之后,分四衛拉特,準噶爾部崛起居之。至清朝興起,準噶爾建庭于此,成為準噶爾政治、宗教之中心和渾臺吉噶爾丹策凌兀魯思(即蒙語領地之意)。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軍平定準噶爾后,察布查爾變為荒無人煙的原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朝政府自東北調遣錫伯軍民四千余人西遷伊犁,進駐察布查爾屯墾戍邊。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7年),按新額魯特例,不論旗分,以近二百戶為一牛錄,錫伯昂吉共編為八旗八牛錄:鑲黃旗(烏珠牛錄)、正黃旗(寨牛錄)、正白旗(依拉齊牛錄)、正紅旗(堆齊牛錄)、鑲白旗(孫扎齊牛錄)、鑲紅旗(寧古齊牛錄)、正藍旗(納達齊牛錄)、鑲藍旗(扎庫齊牛錄)。錫伯八旗,后稱錫伯營,隸屬于伊犁將軍府錫伯營領隊大臣直轄。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察布查爾為“伊犁塔蘭奇蘇丹汗國”地方割劇政權所轄。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淪為沙俄殖民地,劃歸俄七河省管轄。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清政府收回伊犁。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錫伯營仍屬伊犁將軍統轄。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錫伯營屬伊犁鎮邊使署轄。公元1915年,錫伯營屬伊犁鎮守使署轄,受新疆都督節制。今縣境內坎鄉、海努克、加尕斯臺,自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起皆屬寧遠城阿奇木伯克轄,至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隸屬寧遠縣(今伊寧縣)轄。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劃歸鞏留縣轄。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1月14日,撤銷伊犁錫伯營(包括四營),同時成立河南設治局(因處伊犁河南岸而命名)。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1月1日,升格為縣,正式成立河南縣,海努克、加尕斯臺同時劃歸河南縣轄,隸屬于伊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河南縣被鑒定為三等縣。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5月4日,河南縣因與河南省重名,改名寧西縣。1944年成立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政府,寧西縣改稱蘇木爾縣。1950年6月11日蘇木爾縣復稱寧西縣,并成立寧西縣人民政府,隸屬伊犁專員公署。1951年,坎鄉由伊寧縣劃歸寧西縣轄。1954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將寧西縣更名為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F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清朝以前,察布查爾屬古民族游牧區,其境范圍不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錫伯營進駐察布查爾后,其境域范圍有了比較明顯的界線。錫伯營駐守疆域范圍西至今哈薩克斯坦國境內察林河,東至今縣境加尕斯臺鄉,東西長約一百二十公里;南自厄魯特牧地(即今烏孫山北麓)起,北至伊犁河,南北寬約四十公里,總面積約四千八百平方公里。錫伯營實際巡查境域范圍西至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錫伯營察布查爾大渠挖成后,經伊犁將軍批準,將錫伯營界東移至積水潭(今闊洪奇),其疆域東西延長為約一百三十公里,總面積約無前二百平方公里。清光緒七年(公元1882年),中俄定約《伊犁界約》后,與霍爾果斯河口對直頭胡、特奇勒干山以西大片土地皆被劃入俄境。錫伯營界疆域東西長縮短為約七十五公里,總面積約三千四百平方公里。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8年),廢錫伯營八旗制,成立河南設治局。1940年1月1日升格為縣,正式成立河南縣,同時將加尕斯臺和海努克由鞏留縣劃入河南縣轄。河南縣轄境:北自伊犁河,南至烏孫山分水嶺,西自中俄《伊犁界約》國界線,東至闊洪齊,總面積約為三千六百三十八平方千米。1951年坎鄉由伊寧縣劃歸寧西縣(今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轄后,始成現在的疆域面積四千四百三十余平方千米。

羅甸國:又稱羅殿國,它的立國最早見于三國時蜀漢封羅甸國,中心在今大方縣?!洞蠖h志》卷三《前事志?紀年一》引《三國志》載:“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丞相亮南征,火濟積糧通道,佐丞相擒孟獲,命世為羅甸君長?!薄睹魇贰份d:“蜀漢時,火濟從諸葛亮南征有功,封羅甸國王。”明郭子章《黔記》卷五十九載:“蜀漢時,有火濟者從丞相亮破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即今宣慰使安氏遠祖也?!薄蹲x史·方輿紀要》載:“蜀漢建興三年,諸葛武侯南征時,帥火濟積糧通道,以迎武侯,表封羅甸國王,居普里?!薄洞蠖ǜ尽份d:“火深目長身,面黛色而白齒,習戰斗,尚信義,善撫其家眾,諸蠻戴之。武侯至,獻糧通道以迎,遂佐擒孟獲,因令世長其土。”云南《鎮雄州志》載:“七星營為武侯會見火濟處,火濟獻糧通道,助兵有功,封為羅甸王,世長其地。”按:火濟彝名妥阿哲(者),漢稱火濟或濟火。

河南堂:以望立堂。

羅甸堂:以望立堂。

一、huǒ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布很廣,今上海松江,天津之武清,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臨汾,甘肅之永登,新疆之塔城,福建之大埔,云南之瀘水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傈僳族姓氏?!独m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出古代掌火之官后?!惫糯苹鹬儆谢饚?、火正等,其后或以官為氏。

2、又云:“后漢南蠻王濟火,(按:原文如此,‘濟火’,當“火濟”之誤。)從諸葛亮征孟獲有功,封羅甸王,其后以為氏。”

3、《續通志·氏族略·總論·賜氏》載:“明賜元人姓名誥里誥沁曰火真。”

二、

火姓分布:安徽淮南、河北五蓮、山東成武、上海嘉定、江蘇啟東、河南扶溝、臺灣、北京、黑龍江、云南等地均有此姓。

火姓起源:

1、出自古代掌火官,其后以火為氏。

2、三國時南蠻王火濟,從諸葛亮征孟獲有功,封羅甸王,其后以火為氏。

3、明時賜元人浩里浩沁姓火名真,后有戰功封同安侯。

火姓名人:

火丹赤,明時無錫守將周思文之養子。火繼宗,清時江蘇吳縣縣丞。

歷史名人

火姓古代名人

火濟三國,又稱火阿濟,為助武侯征孟獲者?!睹魇贰纷骰饾?,《貴州通志》及《黔書》因夷譜三十三世有齊齊活之名,而誤以為濟濟火而稱為濟火將軍。濟火以鹿里分與其兄莫布,即芒部,為德施氏而創業貴州,今《鎮雄州志》有七里營,為武侯收濟火處,見《鎮雄縣志》。又云莫布為濟火之子,火濟深目長身,而黧色而白齒,習戰斗,尚信義,善撫其眾,諸蠻戴之。武侯使李恢由平彝通道進盤江,火濟獻糧通道,助兵有功,世長其上?;饾鸂櫊槑?,實為羅甸中興之祖。后世混作始祖慕齊齊及其活,今正之?!?/p>

火源潔明朝,明初蒙古郭爾羅斯人,洪武年間官翰林侍講,與編修馬沙亦黑等編著有《華夷譯語》、《元朝秘史》等,著有《涵芬樓密籍》第四集等。生卒年待考,蒙古族,郭爾羅斯氏;內蒙古科爾沁人。著名明朝初期大臣,古代民族文字學家,火氏鼻祖之一。明朝洪武年間官至翰林侍講,與編修馬沙亦黑等編有著名的《華夷譯語》、《元朝秘史》等,還著有《涵芬樓密籍》第四集等。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命通曉蒙漢兩種文字的翰林院侍講火源潔與編修馬沙赤黑二人,在光華門附近的會同館里編纂一部“用漢字譯寫胡語”的詞典,這就是中國工具書史上第一部正規的多文種詞典——《華夷譯語》。《華夷譯語》中收錄了多種少數民族文字,包括蒙古、女真、高昌(畏兀兒,即維吾爾)、西番(藏)、倮倮(彝)、壯、百夷(傣)等,古蒙古文即八思巴文亦為其一種。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察布查爾:得自察布查爾渠名,系錫伯族語,意為“糧倉”,本源出蒙古語“凹陷的隘口”之意。兩漢時期,察布查爾僻處要荒,先后為塞種、月氏居牧。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列入漢朝版圖。西漢迄晉朝為烏孫國,南北朝時期為悅般國,隋、唐兩朝時期為西突厥屬地。唐朝為昆陵都護府下溫鹿洲都督府轄地,公元720年歸北庭都護府統轄。南宋時期屬西遼所轄,元朝初期為察合臺封地,至公元1274年屬阿里麻里行中書省轄。元朝末期為翰亦刺地,明朝時期屬也先瓦刺之后,分四衛拉特,準噶爾部崛起居之。至清朝興起,準噶爾建庭于此,成為準噶爾政治、宗教之中心和渾臺吉噶爾丹策凌兀魯思(即蒙語領地之意)。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軍平定準噶爾后,察布查爾變為荒無人煙的原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朝政府自東北調遣錫伯軍民四千余人西遷伊犁,進駐察布查爾屯墾戍邊。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7年),按新額魯特例,不論旗分,以近二百戶為一牛錄,錫伯昂吉共編為八旗八牛錄:鑲黃旗(烏珠牛錄)、正黃旗(寨牛錄)、正白旗(依拉齊牛錄)、正紅旗(堆齊牛錄)、鑲白旗(孫扎齊牛錄)、鑲紅旗(寧古齊牛錄)、正藍旗(納達齊牛錄)、鑲藍旗(扎庫齊牛錄)。錫伯八旗,后稱錫伯營,隸屬于伊犁將軍府錫伯營領隊大臣直轄。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察布查爾為“伊犁塔蘭奇蘇丹汗國”地方割劇政權所轄。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淪為沙俄殖民地,劃歸俄七河省管轄。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清政府收回伊犁。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錫伯營仍屬伊犁將軍統轄。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錫伯營屬伊犁鎮邊使署轄。公元1915年,錫伯營屬伊犁鎮守使署轄,受新疆都督節制。今縣境內坎鄉、海努克、加尕斯臺,自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起皆屬寧遠城阿奇木伯克轄,至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隸屬寧遠縣(今伊寧縣)轄。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劃歸鞏留縣轄。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1月14日,撤銷伊犁錫伯營(包括四營),同時成立河南設治局(因處伊犁河南岸而命名)。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1月1日,升格為縣,正式成立河南縣,海努克、加尕斯臺同時劃歸河南縣轄,隸屬于伊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河南縣被鑒定為三等縣。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5月4日,河南縣因與河南省重名,改名寧西縣。1944年成立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政府,寧西縣改稱蘇木爾縣。1950年6月11日蘇木爾縣復稱寧西縣,并成立寧西縣人民政府,隸屬伊犁專員公署。1951年,坎鄉由伊寧縣劃歸寧西縣轄。1954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將寧西縣更名為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現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清朝以前,察布查爾屬古民族游牧區,其境范圍不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錫伯營進駐察布查爾后,其境域范圍有了比較明顯的界線。錫伯營駐守疆域范圍西至今哈薩克斯坦國境內察林河,東至今縣境加尕斯臺鄉,東西長約一百二十公里;南自厄魯特牧地(即今烏孫山北麓)起,北至伊犁河,南北寬約四十公里,總面積約四千八百平方公里。錫伯營實際巡查境域范圍西至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錫伯營察布查爾大渠挖成后,經伊犁將軍批準,將錫伯營界東移至積水潭(今闊洪奇),其疆域東西延長為約一百三十公里,總面積約無前二百平方公里。清光緒七年(公元1882年),中俄定約《伊犁界約》后,與霍爾果斯河口對直頭胡、特奇勒干山以西大片土地皆被劃入俄境。錫伯營界疆域東西長縮短為約七十五公里,總面積約三千四百平方公里。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8年),廢錫伯營八旗制,成立河南設治局。1940年1月1日升格為縣,正式成立河南縣,同時將加尕斯臺和海努克由鞏留縣劃入河南縣轄。河南縣轄境:北自伊犁河,南至烏孫山分水嶺,西自中俄《伊犁界約》國界線,東至闊洪齊,總面積約為三千六百三十八平方千米。1951年坎鄉由伊寧縣劃歸寧西縣(今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轄后,始成現在的疆域面積四千四百三十余平方千米。

羅甸國:又稱羅殿國,它的立國最早見于三國時蜀漢封羅甸國,中心在今大方縣?!洞蠖h志》卷三《前事志?紀年一》引《三國志》載:“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丞相亮南征,火濟積糧通道,佐丞相擒孟獲,命世為羅甸君長?!薄睹魇贰份d:“蜀漢時,火濟從諸葛亮南征有功,封羅甸國王?!泵鞴诱隆肚洝肪砦迨泡d:“蜀漢時,有火濟者從丞相亮破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即今宣慰使安氏遠祖也?!薄蹲x史·方輿紀要》載:“蜀漢建興三年,諸葛武侯南征時,帥火濟積糧通道,以迎武侯,表封羅甸國王,居普里。”《大定府志》載:“火深目長身,面黛色而白齒,習戰斗,尚信義,善撫其家眾,諸蠻戴之。武侯至,獻糧通道以迎,遂佐擒孟獲,因令世長其土?!痹颇稀舵傂壑葜尽份d:“七星營為武侯會見火濟處,火濟獻糧通道,助兵有功,封為羅甸王,世長其地?!卑矗夯饾兔装⒄?者),漢稱火濟或濟火。

河南堂:以望立堂。

羅甸堂:以望立堂。

一、huǒ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布很廣,今上海松江,天津之武清,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臨汾,甘肅之永登,新疆之塔城,福建之大埔,云南之瀘水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傈僳族姓氏。《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出古代掌火之官后。”古代掌火之官有火師、火正等,其后或以官為氏。

2、又云:“后漢南蠻王濟火,(按:原文如此,‘濟火’,當“火濟”之誤。)從諸葛亮征孟獲有功,封羅甸王,其后以為氏?!?/p>

3、《續通志·氏族略·總論·賜氏》載:“明賜元人姓名誥里誥沁曰火真。”

二、

火姓分布:安徽淮南、河北五蓮、山東成武、上海嘉定、江蘇啟東、河南扶溝、臺灣、北京、黑龍江、云南等地均有此姓。

火姓起源:

1、出自古代掌火官,其后以火為氏。

2、三國時南蠻王火濟,從諸葛亮征孟獲有功,封羅甸王,其后以火為氏。

3、明時賜元人浩里浩沁姓火名真,后有戰功封同安侯。

火姓名人:

火丹赤,明時無錫守將周思文之養子?;鹄^宗,清時江蘇吳縣縣丞。

姓氏源流

一、huǒ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布很廣,今上海松江,天津之武清,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臨汾,甘肅之永登,新疆之塔城,福建之大埔,云南之瀘水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傈僳族姓氏。《續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出古代掌火之官后?!惫糯苹鹬儆谢饚?、火正等,其后或以官為氏。

2、又云:“后漢南蠻王濟火,(按:原文如此,‘濟火’,當“火濟”之誤。)從諸葛亮征孟獲有功,封羅甸王,其后以為氏。”

3、《續通志·氏族略·總論·賜氏》載:“明賜元人姓名誥里誥沁曰火真?!?/p>

二、

火姓分布:安徽淮南、河北五蓮、山東成武、上海嘉定、江蘇啟東、河南扶溝、臺灣、北京、黑龍江、云南等地均有此姓。

火姓起源:

1、出自古代掌火官,其后以火為氏。

2、三國時南蠻王火濟,從諸葛亮征孟獲有功,封羅甸王,其后以火為氏。

3、明時賜元人浩里浩沁姓火名真,后有戰功封同安侯。

火姓名人:

火丹赤,明時無錫守將周思文之養子?;鹄^宗,清時江蘇吳縣縣丞。

堂號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察布查爾:得自察布查爾渠名,系錫伯族語,意為“糧倉”,本源出蒙古語“凹陷的隘口”之意。兩漢時期,察布查爾僻處要荒,先后為塞種、月氏居牧。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列入漢朝版圖。西漢迄晉朝為烏孫國,南北朝時期為悅般國,隋、唐兩朝時期為西突厥屬地。唐朝為昆陵都護府下溫鹿洲都督府轄地,公元720年歸北庭都護府統轄。南宋時期屬西遼所轄,元朝初期為察合臺封地,至公元1274年屬阿里麻里行中書省轄。元朝末期為翰亦刺地,明朝時期屬也先瓦刺之后,分四衛拉特,準噶爾部崛起居之。至清朝興起,準噶爾建庭于此,成為準噶爾政治、宗教之中心和渾臺吉噶爾丹策凌兀魯思(即蒙語領地之意)。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軍平定準噶爾后,察布查爾變為荒無人煙的原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朝政府自東北調遣錫伯軍民四千余人西遷伊犁,進駐察布查爾屯墾戍邊。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7年),按新額魯特例,不論旗分,以近二百戶為一牛錄,錫伯昂吉共編為八旗八牛錄:鑲黃旗(烏珠牛錄)、正黃旗(寨牛錄)、正白旗(依拉齊牛錄)、正紅旗(堆齊牛錄)、鑲白旗(孫扎齊牛錄)、鑲紅旗(寧古齊牛錄)、正藍旗(納達齊牛錄)、鑲藍旗(扎庫齊牛錄)。錫伯八旗,后稱錫伯營,隸屬于伊犁將軍府錫伯營領隊大臣直轄。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察布查爾為“伊犁塔蘭奇蘇丹汗國”地方割劇政權所轄。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淪為沙俄殖民地,劃歸俄七河省管轄。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清政府收回伊犁。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錫伯營仍屬伊犁將軍統轄。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錫伯營屬伊犁鎮邊使署轄。公元1915年,錫伯營屬伊犁鎮守使署轄,受新疆都督節制。今縣境內坎鄉、海努克、加尕斯臺,自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起皆屬寧遠城阿奇木伯克轄,至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隸屬寧遠縣(今伊寧縣)轄。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劃歸鞏留縣轄。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1月14日,撤銷伊犁錫伯營(包括四營),同時成立河南設治局(因處伊犁河南岸而命名)。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1月1日,升格為縣,正式成立河南縣,海努克、加尕斯臺同時劃歸河南縣轄,隸屬于伊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河南縣被鑒定為三等縣。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5月4日,河南縣因與河南省重名,改名寧西縣。1944年成立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政府,寧西縣改稱蘇木爾縣。1950年6月11日蘇木爾縣復稱寧西縣,并成立寧西縣人民政府,隸屬伊犁專員公署。1951年,坎鄉由伊寧縣劃歸寧西縣轄。1954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將寧西縣更名為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F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清朝以前,察布查爾屬古民族游牧區,其境范圍不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錫伯營進駐察布查爾后,其境域范圍有了比較明顯的界線。錫伯營駐守疆域范圍西至今哈薩克斯坦國境內察林河,東至今縣境加尕斯臺鄉,東西長約一百二十公里;南自厄魯特牧地(即今烏孫山北麓)起,北至伊犁河,南北寬約四十公里,總面積約四千八百平方公里。錫伯營實際巡查境域范圍西至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錫伯營察布查爾大渠挖成后,經伊犁將軍批準,將錫伯營界東移至積水潭(今闊洪奇),其疆域東西延長為約一百三十公里,總面積約無前二百平方公里。清光緒七年(公元1882年),中俄定約《伊犁界約》后,與霍爾果斯河口對直頭胡、特奇勒干山以西大片土地皆被劃入俄境。錫伯營界疆域東西長縮短為約七十五公里,總面積約三千四百平方公里。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8年),廢錫伯營八旗制,成立河南設治局。1940年1月1日升格為縣,正式成立河南縣,同時將加尕斯臺和海努克由鞏留縣劃入河南縣轄。河南縣轄境:北自伊犁河,南至烏孫山分水嶺,西自中俄《伊犁界約》國界線,東至闊洪齊,總面積約為三千六百三十八平方千米。1951年坎鄉由伊寧縣劃歸寧西縣(今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轄后,始成現在的疆域面積四千四百三十余平方千米。

羅甸國:又稱羅殿國,它的立國最早見于三國時蜀漢封羅甸國,中心在今大方縣?!洞蠖h志》卷三《前事志?紀年一》引《三國志》載:“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丞相亮南征,火濟積糧通道,佐丞相擒孟獲,命世為羅甸君長?!薄睹魇贰份d:“蜀漢時,火濟從諸葛亮南征有功,封羅甸國王。”明郭子章《黔記》卷五十九載:“蜀漢時,有火濟者從丞相亮破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即今宣慰使安氏遠祖也。”《讀史·方輿紀要》載:“蜀漢建興三年,諸葛武侯南征時,帥火濟積糧通道,以迎武侯,表封羅甸國王,居普里?!薄洞蠖ǜ尽份d:“火深目長身,面黛色而白齒,習戰斗,尚信義,善撫其家眾,諸蠻戴之。武侯至,獻糧通道以迎,遂佐擒孟獲,因令世長其土?!痹颇稀舵傂壑葜尽份d:“七星營為武侯會見火濟處,火濟獻糧通道,助兵有功,封為羅甸王,世長其地。”按:火濟彝名妥阿哲(者),漢稱火濟或濟火。

河南堂:以望立堂。

羅甸堂:以望立堂。

一、huǒ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布很廣,今上海松江,天津之武清,內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臨汾,甘肅之永登,新疆之塔城,福建之大埔,云南之瀘水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傈僳族姓氏?!独m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出古代掌火之官后。”古代掌火之官有火師、火正等,其后或以官為氏。

2、又云:“后漢南蠻王濟火,(按:原文如此,‘濟火’,當“火濟”之誤。)從諸葛亮征孟獲有功,封羅甸王,其后以為氏?!?/p>

3、《續通志·氏族略·總論·賜氏》載:“明賜元人姓名誥里誥沁曰火真?!?/p>

二、

火姓分布:安徽淮南、河北五蓮、山東成武、上海嘉定、江蘇啟東、河南扶溝、臺灣、北京、黑龍江、云南等地均有此姓。

火姓起源:

1、出自古代掌火官,其后以火為氏。

2、三國時南蠻王火濟,從諸葛亮征孟獲有功,封羅甸王,其后以火為氏。

3、明時賜元人浩里浩沁姓火名真,后有戰功封同安侯。

火姓名人:

火丹赤,明時無錫守將周思文之養子?;鹄^宗,清時江蘇吳縣縣丞。

其他姓氏

欄目導航

熱門姓氏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_亚洲一区二区日韩_最新eeuss影院在线观看_中文日本高清免费_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_中文字幕欧美一区二区_裸体免费网站
国产伦精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影院| 欧美日韩成人综合天天影院| 欧美亚洲综合久久| 欧美日韩视频不卡|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在线| 日韩欧美一二三四区| 精品国产精品网麻豆系列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www| 亚洲福利视频导航| 麻豆精品在线看| 寂寞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中文网站| 白白色亚洲国产精品| 欧美三电影在线| 精品久久99ma|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高清免费视频| 黄色成人免费在线|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综合|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色| 欧美激情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v日本v欧美v久久精品| 国内久久婷婷综合| 欧美午夜电影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麻豆91| 亚洲午夜在线电影|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欧美电影免费观看高清完整版在 |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另类欧美日韩国产在线| 91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大片日本大片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中文乱码欧美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色素色在线综合| 国产亲近乱来精品视频| 琪琪久久久久日韩精品| 99久久综合精品| 久久精品日产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版 | 美女视频一区二区|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欧美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激情图片小说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看久久| 69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免费视频| 成人黄色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99免费精品在线| 久久你懂得1024| 美洲天堂一区二卡三卡四卡视频| 91国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精品一二三四区日韩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72免费观看| 在线不卡中文字幕播放| 亚洲www啪成人一区二区麻豆| 99视频有精品| 国产精品第四页| 97精品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的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午夜不卡|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久久免费的精品国产v∧|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看| 国产成人aaa|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国产视频| 91视频www| 亚洲国产人成综合网站| 欧美日高清视频| 久久se这里有精品| 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精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夜| hitomi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欧美曰成人黄网| 蜜桃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福利|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图片激情小说| 欧美精品123区| 韩国成人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线看| 欧美做爰猛烈大尺度电影无法无天| 亚洲成人av资源| 国产午夜三级一区二区三| 9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视频一区二区国产|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亚洲一区二区美女| 久久在线观看免费|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看电视剧不卡顿的网站|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aⅴ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免费三区一区二区|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91色视频在线| 国产原创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下载| www亚洲一区| 欧美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成人精品鲁一区一区二区|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精品优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久久久不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导航 | 色综合久久久久|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系列|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中文字幕| 久久伊人蜜桃av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系列|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国产精品一级片|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果冻传媒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av电影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小说春色综合另类电影| 亚洲欧美激情插|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99精品| 精品国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欧美乱熟臀69xxxxxx| 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成人18视频日本| 成人成人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77777最新版本 国产成人鲁色资源国产91色综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二百 | 日本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一区二区成人在线| 亚洲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丁香婷婷六月香| 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 亚洲大尺度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性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一线不卡| 香蕉影视欧美成人| 免费成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影视天天线| 国产传媒一区在线| av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91福利资源站| 制服丝袜亚洲网站| 久久嫩草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蜜臀av| 亚洲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国产美女一区二区| youjizz久久| 欧美精品久久一区| 精品日韩成人av|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老司 | 日韩精品专区在线影院观看|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中文字幕精品三区| 午夜婷婷国产麻豆精品| 美女一区二区视频| 成人动漫在线一区| 欧美特级限制片免费在线观看| 69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线观看视频|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上悠亚 | 日韩一区日韩二区| 亚洲v日本v欧美v久久精品| 韩国成人精品a∨在线观看| 91一区二区在线| 精品av综合导航| 亚洲制服丝袜在线| 国产高清久久久| 欧美日韩美少妇| 亚洲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日韩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毛片aaaaa**| 日韩午夜中文字幕|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小说 | 欧美婷婷六月丁香综合色| 久久久久综合网| 日韩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国内片67194| 亚洲成av人影院| 91原创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一二三| 日韩制服丝袜先锋影音| 91免费小视频| 国产精品女同互慰在线看| 精品一区二区国语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