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漢字部首之一。本義:物體燃燒所發(fā)的光、焰和熱)
(2) 同本義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說文》
火之為言委隨也,故字人散二者為火也。——《春秋·元命苞》
離為火。——《易·說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陽之精也。——《左傳·昭公九年》
火,日氣也。——《論衡·詰術(shù)》
人火曰火,天火曰災(zāi)。——《左傳·宣公十六年》
國曰災(zāi),邑曰火。——《谷梁傳·昭公九年》
大者曰災(zāi),小者曰火。——《公羊傳·襄公九年》
火燒令堅(jiān)。——宋· 沈括《夢(mèng)溪筆談·活板》
火令藥熔。
(3) 又如:火鏈(舊時(shí)打火用的火力);火厝(火葬);火筒(煙筒);火火燭燭(火勢(shì)很大);火厄(火災(zāi));火備(防火設(shè)施)
(4) 火災(zāi);發(fā)生火災(zāi)
凡四遭火。——明· 歸有光《項(xiàng)脊軒志》
(5) 又如:火兵(負(fù)責(zé)救火的兵);火事(失火事故);火殃(古時(shí)指預(yù)兆火災(zāi)的天象);火所(發(fā)生火災(zāi)的地方)
(6) 燈火,指燈燭或火把
江船火獨(dú)明。——唐· 杜甫《春夜喜雨》
擁火以入。——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火且盡。
火尚足以明。
(7) 又如:火鼓(火炬和戰(zhàn)鼓);漁火;火燎(竹燭;火炬)
(8) 光芒 。如:火眸(火眼金睛)
(9) 熱;熱氣 。如:火雜雜(形容非常熱);火流(形容酷熱);火風(fēng)(炎熱的風(fēng))
(10) 五行 ——中國古代哲學(xué)的五個(gè)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如:火欲殂(指漢朝將亡。因古代用五行生克來講朝代興亡替代的道理);火位(五行中火行的方位)
(11) 中國古代兵制單位, 十人為 “火”
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12) 火星之簡(jiǎn)稱。又名大火 。司南方,主夏季。而古恒星之名,心宿二,古稱“大火”,亦簡(jiǎn)稱火
七月流火。——《詩·豳風(fēng)·七月》
大火謂之大辰。——《爾雅·釋天》。按:“東方之宿三星,中一星色赤而大,故命之曰火。”
火為口舌之象。——《論衡·言毒》
(13) 又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火角(火星芒角);火官(古時(shí)掌祭火星、行火政之官);火房(火星的分野)
(14) 指槍炮彈藥 。如:軍火
(15) 比喻戰(zhàn)爭(zhēng) 。如:交火;開火;停火
(16) ∶指陽性、熱性一類的物象或亢進(jìn)的狀態(tài) 。如:上火,敗火
(17) 古時(shí)通“伙” 。如:火家(伙計(jì)幫工);同火;合火;一火賊;火計(jì)(火家。伙計(jì));火倉(伙食)
動(dòng)詞
(1) 焚燒;燒毀
火,燬也。——《說文》
火,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釋名·釋天》
(2) 又如:火人(以火燒人);火庫(焚燒敵方兵庫);火隊(duì)(焚燒敵方隊(duì)伍,以亂其行陣);火積(焚燒敵方的儲(chǔ)備)
(3) 用火燒物使熟 。如:火灶(燒火做飯的設(shè)備。多以磚坯砌成)
(4) 生氣 。如:他火了;火冒(發(fā)火;生氣);火剌剌(發(fā)火忿怒的樣子)
形容詞
(1) 形容像火那樣的顏色,一般指紅色的
朱鱗火鬣。——唐· 李朝威《柳毅傳》
(2) 又如:火云(紅云);火采(紅光);火狐;火旆(紅色的旌旗);火樹(形容開滿紅花的樹)
(3) 緊急 。如:火匝匝(火雜雜。形容緊張、急迫);火崩崩(形容十分緊急);火簽(差役辦理緊急公務(wù)的憑證);火牌兵符(最緊急的命令;通知)
火【巳集中】【火部】 康熙筆畫:4畫,部外筆畫:0畫
〔古文〕《唐韻》《集韻》呼果切《韻會(huì)》《正韻》虎果切,
貨上聲。《說文》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釋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玉篇》
者,化也,隨也,陽氣用事萬物變隨也。《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書·洪範(fàn)》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又星名。《書·堯典》日永星火。《傳》火,蒼龍之中星。
又大火,鶉火,辰次之名。
又《禮·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前漢·成帝紀(jì)》火耕水耨。
又《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shí)疾。《註》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論語》鑽燧改火。
又盛陽曰炎火。《詩·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傳》炎火,盛陽也。《箋》螟螣之屬,盛陽氣嬴則生之。明君爲(wèi)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與炎火,使自消亡。
又官名。《左傳·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紀(jì),故爲(wèi)火師,而火名。《疏》春官爲(wèi)大火。夏官爲(wèi)鶉火,秋官爲(wèi)西火,冬官爲(wèi)北火,中官爲(wèi)中火。
又《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左傳》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zāi)。
又《南史·齊武帝紀(jì)》魏地謠言,赤火南流,有沙門從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云以療疾貴賤爭(zhēng)取之,多得其驗(yàn),咸云聖火。
又《唐書·兵志》府兵,十人爲(wèi)火,火有長(zhǎng)。彍騎,十人爲(wèi)火,五火爲(wèi)團(tuán)。《通典·兵制》五人爲(wèi)烈,烈有頭目,二烈爲(wèi)火,立火子,五火爲(wèi)隊(duì)。
又《司馬法》人人正正,辭辭火火。《註》言一火與一火猶人人殊之人人也。卽俗謂火伴。《古木蘭詩》出門看火伴。
又人身有火。《本草綱目》心藏神爲(wèi)君火。包絡(luò)爲(wèi)相火。
又隂火,海中鹽氣所生。凡海水遇隂晦,波如然火,有月卽不復(fù)見。《木華·海賦》隂火潛然。
又山名。《山海經(jīng)》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又《正字通》陸游曰:火山軍,其地鋤深,則有烈燄,不妨耕種。
又井名。《左思·蜀都賦》火井沈熒於幽泉。《註》火井,在臨邛縣。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須臾隆隆如雷聲,焰出通天,光輝十里,以筒盛接,有光無灰。
又寒火。《抱樸子·地眞篇》南海蕭丘,火春生秋滅。生木小,焦黑。
又火傳。《莊子·養(yǎng)生主》指窮放爲(wèi)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又南方有食火之國,其人能食火炭。
又《爾雅·釋魚》十龜,一曰火龜。《疏》龜生火中者。
又火?。《山海經(jīng)》火山國,其山雖霖,雨火常燃,火中白?,時(shí)出山邊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澣布。
又姓。《明紀(jì)事本末》火濟(jì),從諸葛亮南征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正字通》洪武時(shí),翰林火原潔。
又《廣東通志》古人一年四時(shí)改火。今瓊州西鄕音謂一年?duì)?wèi)一火,火音微。東鄕人謂一年?duì)?wèi)喜,或爲(wèi)之化,乃喜之變音。
又葉虎洧切《詩·豳風(fēng)》七月流火,八月萑葦。◎按唐韻正:火,古音毀,轉(zhuǎn)聲則爲(wèi)喜,故灰字從火得聲。而左傳襄三十年:或叫于宋太廟,曰:譆譆出出,鳥鳴于亳社。如曰譆譆,則爲(wèi)火之徵也。是直以爲(wèi)火當(dāng)讀作毀,非止葉音矣。
又葉後五切。《韓愈·元和聖德詩》施令酬功,急疾如火。天地中閒,莫不順序。
又葉虎何切。《莊子·外物篇》利害相摩生火寔多,衆(zhòng)人焚和,月固不勝火。《韻會(huì)小補(bǔ)》今人謂兔岐脣曰火。蓋古音也。《集韻》或作灬。
火【卷十】【火部】
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從火。呼果切
(火)也。
各本作燬。今正。下文曰
、火也。爲(wèi)轉(zhuǎn)注。南方之行。炎而上。與木曰東方之行、金曰西方之行、水曰北方之行、相儷成文。
形。大其下。銳其上。呼果切。古音在十五部。凡火之屬皆從火。
◎ 粵語:fo2
◎ 客家話:[東莞腔] fo3 [沙頭角腔] fo3 [梅縣腔] fo3 [海陸豐腔] fo3 [客語拼音字匯] fo3 [陸豐腔] fo3 [寶安腔] fo3 [臺(tái)灣四縣腔] fo3 [客英字典] f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