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幽色出凡塵,數粒秋煙二尺鱗。
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
書院二小松。唐代。李群玉。 一雙幽色出凡塵,數粒秋煙二尺鱗。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
一雙幽暗的松樹在塵世出現,數粒稚嫩而翠綠的小松初生的枝葉掛在二尺高的松樹上。
從此靜靜的書窗外可以聽這細微的松聲,如琴聲一般常伴著讀書人。
秋煙:特指植物,比綠樹、綠草等聚于一處,遙看之下,如堆煙。
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或將蒼松聯想為飛龍,或賦貞松以比君子,這類詩篇數量不少。而李群玉的這首詩,卻別開生面,是其中富于獨創性而頗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運用絕句中“明起”的手法,從題目的本意說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詩題。句中的“一雙”,點明題目中的“二小松”。這一句,有如我國國畫中的寫意畫,著重在表現兩株小松的神韻。詩人用“幽色”的虛摹以引起人們的想象,以“出凡塵”極言它們的風神超邁,不同凡俗。如果說這一句是意筆,或者說虛寫,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筆,是實寫。“數粒秋煙”,以“秋煙”比況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綠的針葉,這種比喻是十分新穎而傳神的,前人似乎沒有這樣用過;而以“粒”這樣的量詞來狀寫秋煙,新奇別致,也是李群玉的創筆,和李賀的“遠望齊州九點煙”的“點”字、有同一機杼之妙。張揖《廣雅》:“松多節皮,極粗厚,遠望如龍鱗。”詩中的“二尺鱗”,一方面如實形容松樹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應前面的“數粒”,切定題目,不浮不泛,點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詩人扣緊題目中的“二小松”著筆,寫來情味豐盈,以下就要將“二小松”置于“書院”的典型環境中來點染了。
在詩人們的筆下,松樹有遠離塵俗的天籟,如儲光羲《石子松》詩的“冬春無異色,朝暮有清風”,如顧況《千松嶺》詩的“終日吟天風,有時天籟止。問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從此靜窗聞細韻”,李群玉詩的第三句可能從前人詩句中得到過啟發,但又別開生面。庭院里的兩株小松,自然不會松濤澎湃,天籟高吟,而只能細韻輕送了。“細韻”一詞,在小松的外表、神韻之外,又寫出它特有的聲音,仍然緊扣題旨,而且和“靜窗”動靜對照,交相映發。“琴聲長伴讀書人”,結句的“琴聲”緊承第三句的“細韻”,并且將它具象化。“長伴讀書人”,既充分地抒發了詩人對小松愛憐、贊美的情感,同時也不著痕跡地補足了題目中的“書院”二字。這樣,四句詩脈絡一貫,句連意圓,構成了一個新穎而和諧的藝術整體。
松樹是詩歌中經常歌詠的題材,容易寫得落套,而此詩卻能翻出新意,別具情味,這就有賴于詩人獨到的感受和寫新繪異的藝術功力了。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縣仙眠洲有古跡“水竹居”,舊志記為“李群玉讀書處”。李群玉極有詩才,他“居住沅湘,崇師屈宋”,詩寫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傳》稱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關于他的生平,據《全唐詩·李群玉小傳》載,早年杜牧游澧時,勸他參加科舉考試,并作詩《送李群玉赴舉》,.但他“一上而止”。后來,宰相裴休視察湖南,鄭重邀請李群玉再作詩詞。他“徒步負琴,遠至輦下”,進京向皇帝奉獻自己的詩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覽”其詩,稱贊“所進詩歌,異常高雅”,并賜以“錦彩器物”,“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后辭官回歸故里,死后追賜進士及第。 ...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縣仙眠洲有古跡“水竹居”,舊志記為“李群玉讀書處”。李群玉極有詩才,他“居住沅湘,崇師屈宋”,詩寫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傳》稱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關于他的生平,據《全唐詩·李群玉小傳》載,早年杜牧游澧時,勸他參加科舉考試,并作詩《送李群玉赴舉》,.但他“一上而止”。后來,宰相裴休視察湖南,鄭重邀請李群玉再作詩詞。他“徒步負琴,遠至輦下”,進京向皇帝奉獻自己的詩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覽”其詩,稱贊“所進詩歌,異常高雅”,并賜以“錦彩器物”,“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后辭官回歸故里,死后追賜進士及第。
華山畿二十五首 其二十五。兩漢。佚名。 腹中如亂絲。憒憒適得去。愁毒已復來。
歸宗山籟一百四首 其六十五。明代。釋函是。 菊花開燦爛,溪水日潺湲。不睹黃云暗,焉知白露繁。稻粱遲社燕,茗盌對山村。回首成衰邁,還應望石門。
春詞二首。宋代。張嵲。 無復余聲到耳邊,衡門不閉亦蕭然。風枝鳥語皆無賴,每向春晴聒晝眠。
送陳文是掌教南海兼寄諸里友。明代。陳子壯。 吾土之官易,同年感舊勞。宿名留乙榜,真卷貴儀曹。不倦云中翼,相從海上濤。心知賢弟子,多有妙音操。
蘭亭曲水流觴口占。。金鑒才。 花逐流泉坐暮春,客來強作永和人。可憐修竹觴吟處,天地無憂物事新。
奉和武功學士舍人紀贈文懿大師凈公。唐代。徐鉉。 滿卷文章為世重,出塵心跡少人同。騰騰自得修真理,不管浮生覺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