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渚帶浮煙,蒼茫晦遠天。
舟輕不覺動,纜急始知牽。
聽笛遙尋岸,聞香暗識蓮。
唯看去帆影,常恐客心懸。
夜渡江。唐代。姚崇。 夜渚帶浮煙,蒼茫晦遠天。舟輕不覺動,纜急始知牽。聽笛遙尋岸,聞香暗識蓮。唯看去帆影,常恐客心懸。
江中小洲籠罩在一片煙霧之中,天空也呈現一片蒼茫晦暗之色。
船只輕小人不覺其動,看到船邊纜繩被拉直才知道船夫正背纖而行。
聽見笛聲從對岸傳來知道離岸不遠了,又聞到荷花香味知道岸邊長滿了荷花。
夜色雖然晦暗卻可看見隱約的帆影,在黑暗中好像懸掛在空中猶如渡客提心吊膽一般。
此詩一作姚崇詩。
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晦:光線不明,昏暗。
恐:一作“似”。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夏夜渡江圖,藝術構思頗為獨特。詩先交待了畫面的背景:江中小洲籠罩在一片煙霧之中,天空也呈現一片蒼茫晦暗之色。這里由“浮煙”“蒼茫”“晦”等詞的渲染,表現出江上夜色的獨特之處,視線既不明晰,也不是漆黑一片,以下的描寫都是由這種獨特的情境所生發。因為天色昏暗,遠處景物不辨,失去了參照物,所以船行而人不覺其行,只是看見船邊纜繩被拉得筆直,才知道船夫正在背纖而行,可見江水其實甚為湍急。突然聽見悠揚的笛聲從對岸傳來,所以知道離岸不遠了,同時又嗅見荷花的香味,所以知道岸邊長滿了荷花,通過聽覺和嗅覺感受渡江的距離,實際上又暗含了牧童夜歸與荷塘夜色的景境。夜色雖然晦暗,但江上由于水光映照,卻可看見隱約的帆影,而這帆影在黑暗中好像點點懸掛在空中,猶如渡客提心吊膽一般。這樣一來,在洲渚浮煙、天色晦暗的特定景境之中,既暗含了江水流急、白帆點點、牧童夜歸、荷塘飄香的景色,又表達出夜間渡江的獨特心境,可謂情景交融,構思別致。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陜州硤石(今河南陜縣)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姚崇文武雙全,歷仕則天、中宗、睿宗三朝,兩次拜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書。他曾參與神龍政變,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貶為刺史。唐玄宗親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進拜中書令,封梁國公。他提出十事要說,實行新政,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被稱為救時宰相。姚崇執政三年,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并稱唐朝四大賢相。721年(開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贈揚州大都督,賜謚文獻。 ...
姚崇。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陜州硤石(今河南陜縣)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姚崇文武雙全,歷仕則天、中宗、睿宗三朝,兩次拜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書。他曾參與神龍政變,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貶為刺史。唐玄宗親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進拜中書令,封梁國公。他提出十事要說,實行新政,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被稱為救時宰相。姚崇執政三年,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并稱唐朝四大賢相。721年(開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贈揚州大都督,賜謚文獻。
次李參政省中獨坐韻。明代。張以寧。 畫省晝岑寂,坐來風葉鳴。雨晴鳷鵲觀,秋滿鳳凰城。許國丹心在,懷鄉白發生。所慚無寸補,載筆直承明。
端午次韻和徐改之。。于石。 榴花灼爍露初乾,乍試香羅怯曉寒。自古獨醒多見忌,與君一醉笑相看。無邪安用艾懸戶,徇俗聊將黍饤盤。千載沉湘呼不起,至今遺恨楚江干。濤頭灑淚眼難乾,魚腹沉冤骨未寒。楚些一章招莫返,曹碑八字好難看。水流不盡湘江恨,俗奠空陳蘋藻盤。我亦逢時增感慨,凜然忠孝孰能干。
過洛社望南湖暮景三首。宋代。楊萬里。 暮煙如雨雨如煙,一把珠簾隔遠山。簾影漸濃山漸淡,恍然移入畫屏間。
南歌子 暮春。清代。葉靜宜。 青帝留難住,金鈴護不勝。落花飛絮怨飄零。試聽燕鶯都作斷腸聲。風雨年年恨,閑愁日日縈。綠章無路乞通明。辜負養花天氣惜花情。
送陸侍御歸淮南使府五韻(用年字)。唐代。劉禹錫。 江左重詩篇,陸生名久傳。鳳城來已熟,羊酪不嫌膻。歸路芙蓉府,離堂玳瑁筵。泰山呈臘雪,隋柳布新年。曾忝揚州薦,因君達短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