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
語不涉難,已不堪憂。
是有真宰,與之沈浮。
如淥滿酒,花時返秋。
悠悠空塵,忽忽海漚。
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詩品二十四則·含蓄。唐代。司空圖。 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語不涉難,已不堪憂。是有真宰,與之沈浮。如淥滿酒,花時返秋。悠悠空塵,忽忽海漚。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唐代是中國詩歌文化發(fā)展的巔峰,不論是從詩人規(guī)模還是作品質(zhì)量上,再沒有哪個時期能望其項背。這一時期,詩歌理論發(fā)展也達到了一個巔峰,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這部著重探討詩歌美學(xué)問題的理論著作也成了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經(jīng)典名篇。
《含蓄》一則是《二十四詩品》的第十一品,是全書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向來為人所稱道。既名曰“含蓄”,下筆就不能太露骨,提出要“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作詩也好,行文也罷,神韻首先是擺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讓讀者品出“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來。緊接著,為具體闡述這種思想,作者首先舉了個例子,“語不涉難,已不堪憂”:在措辭上沒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蘊含在字間的憂患就足以讓人唏噓不已,以文已盡而意有余,回味無窮為上。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礎(chǔ)上的遞進,主要是想說明含蓄所要達到的境界,“是有真宰,與之沈浮”。所謂的“真宰”語出《莊子?齊物論》,即指萬物運行的內(nèi)在規(guī)律,在此則是指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含蓄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jù)作品的“沈浮”而“與之”,須得自然。如酒之溢出于器,雖已積滿,而仍不休;抑如花之將綻,遇有秋寒之氣,則必放慢其速,含而不露。這兩個比喻,不僅切合命題,而且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說這則很有文采。
文到第三段而境界始大,空中之塵、海中之漚,無窮無盡,而詩人只要取其九牛之一毛,也就理解他們的特質(zhì)了。進而以一馭萬,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而末句之“萬取一收”與首句“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這一綱領(lǐng)性判斷相照應(yīng),這也正是一種含蓄的筆法。
司空圖(837~908)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圣,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祖籍臨淮(今安徽泗縣東南),自幼隨家遷居河中虞鄉(xiāng)(今山西永濟)。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應(yīng)試,擢進士上第,天復(fù)四年(904年),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弒,他絕食而死,終年七十二歲。司空圖成就主要在詩論,《二十四詩品》為不朽之作。《全唐詩》收詩三卷。 ...
司空圖。 司空圖(837~908)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圣,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祖籍臨淮(今安徽泗縣東南),自幼隨家遷居河中虞鄉(xiāng)(今山西永濟)。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應(yīng)試,擢進士上第,天復(fù)四年(904年),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弒,他絕食而死,終年七十二歲。司空圖成就主要在詩論,《二十四詩品》為不朽之作。《全唐詩》收詩三卷。
東皇消息到江梅,鼓吹郊迎曉色開。五日新正渾醉里,百年殘夢又春來。
他鄉(xiāng)綵燕隨緣看,何處云鴻寄劄回。料得故人多健在,尋芳聯(lián)轡滿金臺。
立冬日有懷京師諸友。明代。潘希曾。 東皇消息到江梅,鼓吹郊迎曉色開。五日新正渾醉里,百年殘夢又春來。他鄉(xiāng)綵燕隨緣看,何處云鴻寄劄回。料得故人多健在,尋芳聯(lián)轡滿金臺。
題可山梅花巖。宋代。張煒。 高人深欲買山居,常辦栽梅養(yǎng)鶴圖。喜有名園鄰水月,不妨清夢憶江湖。羲之坦腹應(yīng)相愛,和靖掀髯足自娛。旦夕杖藜須踐約,錦囊先束付奚奴。
雜興十首 其一。宋代。方一夔。 前程在處暗危機,脫跡紅塵入翠微。清水一竿張釣具,白云四壁掛樵衣。馬惟畫骨空嗟瘦,龍不點睛那解飛。差有陳編相伴住,時將詩句洗前非。
破紐絕絡(luò)兮民不支,不了蘭藏兮舉世無醫(yī)。病在腠兮廢湯熨,未至血脈兮乃施針石。
布指于位兮息至不知,陰陽倒置兮寒涼逆施。內(nèi)實兮餌之桂附,中乾兮反投消以蠹。
九效 其五 醫(yī)國。宋代。葛立方。 破紐絕絡(luò)兮民不支,不了蘭藏兮舉世無醫(yī)。病在腠兮廢湯熨,未至血脈兮乃施針石。布指于位兮息至不知,陰陽倒置兮寒涼逆施。內(nèi)實兮餌之桂附,中乾兮反投消以蠹。天生盧扁兮授術(shù)上池,躋民壽兮至期頤。
梁燕二首 其一。近現(xiàn)代。吳文治。 畫梁燕燕兩雄雌,添得新雛喜可知。羽翼長成飛去也,忘恩有負鬻勤斯。
題光澤卷三首 其二 紅梅圖。明代。黃衷。 梁園無此種,上苑幾年移。獨抱冰霜骨,休誇粉膩姿。春風(fēng)吹蕊蒂,絳雪綴繁枝。寫向王孫贈,能深玉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