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出飛鳥外,青峰戴朱樓。
搏壁躋半空,喜得登上頭。
殆知宇宙闊,下看三江流。
天晴見峨眉,如向波上浮。
迥曠煙景豁,陰森棕楠稠。
愿割區(qū)中緣,永從塵外游。
回風(fēng)吹虎穴,片雨當(dāng)龍湫。
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颼颼。
回合俯近郭,寥落見行舟。
勝概無端倪,天宮可淹留。
一官詎足道,欲去令人愁。
登嘉州凌云寺作。唐代。岑參。 寺出飛鳥外,青峰戴朱樓。搏壁躋半空,喜得登上頭。殆知宇宙闊,下看三江流。天晴見峨眉,如向波上浮。迥曠煙景豁,陰森棕楠稠。愿割區(qū)中緣,永從塵外游。回風(fēng)吹虎穴,片雨當(dāng)龍湫。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颼颼。回合俯近郭,寥落見行舟。勝概無端倪,天宮可淹留。一官詎足道,欲去令人愁。
寺院高出飛鳥之外,青青峰頂戴著紅樓。
順著峭壁來到半空,心中歡喜登上山頭。
只覺宇宙頓時開闊,俯看三江滔滔水流。
天睛氣朗遠(yuǎn)望蛾眉,好似在那波上浮游。
煙氣籠罩氣象開闊,樹木蔥郁遍布四周。
我愿割斷世間緣分,永遠(yuǎn)去那塵外漫游。
旋風(fēng)陣降吹過虎穴,陣雨時時飄下龍湫。
寺院之間云氣蒙蒙,夏日也覺涼風(fēng)颼颼。
俯視近處城池環(huán)繞,眺望遠(yuǎn)處三二漁舟。
眼前勝景難以望盡,天宮之上盡可久留。
身為一官本不足道,辭官離去又覺憂愁!
⑴嘉州:唐郡名。今四川樂山縣。凌云寺:為嘉州名勝,傍山而建,下有鑿山而成的彌勒菩薩像。
⑵出:高出。
⑶“青峰”句:寫寺之紅色閣樓傍山峰而建,遠(yuǎn)望若戴于其上。
⑷搏:攀緣。躋(jī):登。
⑸殆:大概,這里有只是之意。闊:深廣。
⑹三江流: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嘉州地處三江會合處。
⑺峨眉:峨眉山,在嘉州西部約六十里處。
⑻迥(jiǒng):遠(yuǎn)。曠:空闊。煙景:風(fēng)景。豁:明朗開闊。
⑼陰森:幽暗陰郁的顏色。棕楠:棕櫚樹、楠樹。
⑽割:棄。區(qū)中緣:塵世緣分。
⑾回風(fēng):旋風(fēng)。虎穴:與下文“龍湫”均未詳其處。
⑿片雨:陣雨。當(dāng):臨。
⒀僧房:指寺院。蒙蒙:云霧迷茫的樣子。
⒁颼颼(sōu):陰冷貌。
⒂回合:回環(huán)盤曲。郭:外城,此處指嘉州城。
⒃寥落:稀疏。
⒄勝概:錦繡山河的美麗風(fēng)光。端倪:邊際。
⒅天宮:天上宮殿,此處指凌云寺。淹留:逗留。
⒆詎(jù):豈。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xué)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六):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2009:152-154
2、高光復(fù).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308-311
杜鴻漸于大歷二年(767)六月,罷去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職,岑參亦離開幕府,轉(zhuǎn)赴嘉州為刺史,抵達(dá)嘉州后不久即登寺觀覽,寫下此詩。
參考資料:
1、高光復(fù).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308-311
作此詩時,詩人已屆暮年,雖然歷經(jīng)坎坷但壯志未酬,歌行雄健之風(fēng)依稀可見。
開頭兩句,仍保留盛年時的風(fēng)格。寫凌云寺高聳之貌,借飛鳥青峰映襯,突出了凌云寺的高峻壯麗。飛鳥與青峰,從地面上看,都是高空之物,但在詩人筆下凌云寺卻高出飛鳥,躍出青峰。起筆遒勁,形象傳神。把寺上紅樓比喻為戴帽,凌云寺儼然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佛寺如此奇?zhèn)ィF(xiàn)在得以于半山腰攀援登臨,自然是“喜得”之事。
然而,“喜得登上頭”的喜悅,主要不在登寺本身,而在于憑高遠(yuǎn)眺,開闊眼界,拓寬胸襟。因而在詠寺之高以后,緊接著語氣一轉(zhuǎn),抒發(fā)出“殆知宇宙闊,下看三江流”的情思。如此,從寫寺過渡到寫寺外的宇宙三江,峨眉煙景,就顯得合乎自然了。
身登高寺,峨眉山景,盡收眼底。寫峨眉山,一詠一嘆,用了六句。“迥煙景豁,陰森棕楠稠。”今日天晴氣朗,得以看清楚了峨眉山的狀貌:山嶺蜿蜒起伏,如波濤滾滾;遼遠(yuǎn)的云霧似裊裊青煙,使山景空曠浩茫;棕樹楠樹漫山遍野,蓊郁陰森,一派肅穆。以上四句勾勒峨眉山景,接著直抒胸臆,發(fā)出慨嘆:詩人眼界高遠(yuǎn)空闊,觸景生情,故有此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詩人看破凡塵,對紛擾的世俗產(chǎn)生了厭倦情緒,希望超凡脫俗,云游塵外。有了這番念頭,才把眼光轉(zhuǎn)向佛寺內(nèi)部和佛寺的周圍環(huán)境。
虎穴洞、龍湫潭都在附近,山風(fēng)回旋,細(xì)雨濛濛,這是寺上的氣象;間間僧舍,如蒙蒙云朵,若水月光,寒氣襲人,這是寺中氣氛;嘉州府城,坐落山下,片片風(fēng)帆,撒于江面,這是寺下景象。
寫罷諸景,又是一番慨嘆:寺美景無邊,詩人很想在這寶剎天宮之中長留久住。然而,雖然“一官詎足道”,是“欲去令人愁”,最終只落得滿腹憂愁。詩人到嘉州后,心情一直很不舒暢,這在此時的一些詩作中屢有反映。這首詩中說“愿割區(qū)中緣,永從塵外游”,并且最后以“愁”字作結(jié),正概括了這一時期詩人的心境。
此時詩人的情緒,顯得有些消沉、悲觀,寫作手法上也與先前不同,不是一氣寫景,高調(diào)抒情,而是邊詠邊嘆,一詠三嘆,錯綜起伏。這大約與安史亂后唐朝江山頹敗、詩人壯志未酬的心境有關(guān)聯(lián)。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jìn)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jìn)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送人還山。元代。善住。 茅茨拋在翠微間,即栗橫肩又獨(dú)還。松樹別來巢鶴大,銅瓶歸去蟄龍閒。西風(fēng)黃葉埋寒徑,落日青猿叫亂山。后夜月明誰是伴,枕前飛瀑響潺潺。
發(fā)虹縣。宋代。孔平仲。 驅(qū)馬汴河西,從此游帝鄉(xiāng)。瞻言驛堠短,喜及春日長。碧瓦映茅茨,人煙密相望。芻茭足供馬,亦有酒可嘗。旁觀波瀾起,萬柁攢舟航。一跌性命已,豈惟肌骨傷。不如榆柳堤,中路穩(wěn)騰驤。去家漸及旬,猶走淮楚疆。卻視故山隱,忽在天一方。東軒復(fù)難到,蘭芷媚幽香。馳光不可留,游女已采桑。
洞山十詠 其八 透瓶泉。元代。岑安卿。 崖陰滴珠璣,清蓄鮫人泣。瓷罌汲新寒,滿貯歸須急。外滲如方諸,中乾匪人吸。君看鉛汞流,金鐵猶漏濕。
多年不見宜山子,到我來時作別筵。三十星霜同榜日,四千風(fēng)浪各方天。
可堪插翅隨鳧翥,不盡揮弦送鳳騫。北斗瞻依意何極,貫城應(yīng)在五云邊。
送陳宜山廷尉奉召北上。明代。湛若水。 多年不見宜山子,到我來時作別筵。三十星霜同榜日,四千風(fēng)浪各方天。可堪插翅隨鳧翥,不盡揮弦送鳳騫。北斗瞻依意何極,貫城應(yīng)在五云邊。
題荷花書幀。唐代。康有為。 世界偶然留色相,生涯畢竟托清波。明珰翠羽人曾識,碧漠紅塘夢似過。殘月照來裳佩冷,曉風(fēng)墜后粉痕多。城南詩客頻相問,怊悵朱顏易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