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啼破城樓月,畫船曉載笙歌發。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
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宋代。李師中。 子規啼破城樓月,畫船曉載笙歌發。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佳人相對泣,淚下羅衣濕。從此信音稀,嶺南無雁飛。
在夢中被子規鳥的啼叫喚醒,抬頭向窗外望去,城樓上掛著一彎殘月,仿佛被子規鳥啼破了似的。我乘著華麗的船就要出發,江水清澈,兩岸的荔枝,嬌紅欲滴;蒙蒙的細雨,籠罩萬家。
在別離之時,佳人與我相對而泣,熱淚滾滾,打濕了錦衣。此去一別,天各一方,不知何日重逢。嶺南偏遠,鴻雁難以飛到,想必書信稀少。
羅衣:輕軟絲織品制成的衣服。
嶺南:在五嶺以南的廣大地區,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
此詞作于詞人嶺南卸任之時。全詞景色清麗,感情深摯,意境深遠。
詞為“題別”而作,通篇圍繞一個“別”字做文章。上片起句寫臨別前情景。詞人將要離開廣西了,黎明之前子規鳥就不住地啼嗚,把他從夢中喚醒。他舉頭看看窗外,一彎殘月高掛西天,好像是被子規啼破了似的。這一句寫出了早起之景、臨別之時第、歸去之思和離別之情。乍看上去,出語自然;細細吟味,含意無窮。第二句寫詞人乘著華麗的官船將要出發,雖為寫實,但實中帶虛,所謂“曉載笙歌”者,乃是以“笙歌”兼指吹奏笙歌的樂妓,用語甚美,耐人尋味。三、四兩句尤為入妙。畫船在清澈的江中從容而行,只見兩岸荔枝,嬌紅欲滴;蒙蒙煙雨,籠罩萬家。這完全是畫境,同時也是詩境,讀之令人陶醉。
過片二句寫別情。佳人,謂畫船中樂妓。這里不僅補足“笙歌”一詞之意,而且進一步發抒離思。一位清正的地方官將要離任了,佳人也無法挽留,與詞人相對而泣,滾滾熱淚,濕透羅衣。這里讓佳人把惜別的淚水傾瀉出來,雖不夠含蓄,但熱烈真誠。
結尾二句,系預想別后情景,對不可能繼續通信表示耽心。“嶺南無雁飛”,據陸佃《埤雅》云,雁飛不過衡陽,因南地極燠。廣西嶺南,故鴻雁更難飛到。此處運用鴻雁傳書的典故,符合當地特點,顯得十分妥貼。
此詞妙選詞煉字、首句“子規啼破城樓月”中的“破”字便是范例。子規、城樓、月,本是三個互不相干的概念,然著一“破”字,遂連成一體,形成渾一的境界。
李師中(1013-1078)字誠之,楚丘(今山東曹縣)人,徙居鄆(今山東鄆城),宋代詞人。《宋史》、《東都事略》有傳。著有《珠溪詩集》,詞存《菩薩蠻》一首。 ...
李師中。 李師中(1013-1078)字誠之,楚丘(今山東曹縣)人,徙居鄆(今山東鄆城),宋代詞人。《宋史》、《東都事略》有傳。著有《珠溪詩集》,詞存《菩薩蠻》一首。
會麟山別業再次前韻四首 其四。。孫承恩。 物外乾坤別,樽前意興深。云山欣屬目,事業愧初心。野水淡秋思,庭槐生夕陰。商歌二三子,逸響振云林。
食薺有感二首 其一。。韓雍。 十月江南天未霜,蒙茸野薺滿園荒。旋呼童子尋根摘,便付庖人入鼎嘗。薦酒漫誇蒲筍懶,調羹殊勝韭芽香。居閒茹美皆君賜,補報無能感意長。
汴渠掛帆。宋代。劉攽。 翩翩河中舟,一一西上水。彼船力有馀,我船力無幾。力薄日一舍,力壯日百里。遲速詎幾何,推分故爾耳。今晨東南風,帆席頻輕駛。舳艫密相銜,前后略相似。如將平不平,頗復令人喜。因之念時事,冥寞付天理。
送李屯田守桂陽二首 其一。宋代。王安石。 泊船香爐峰,始與子相識。寄書邗江上,詒我峰下石。緣以湘水竹,攜持與南北。永懷故人歡,不愿百金易。竹枯歸樵蘇,石爛棄沙礫。夷門得邂逅,綠發皆半白。追思少時事,俛仰如一夕。老矣無所為,空知念疇昔。常思一杯酒,要子相解釋。出門事紛紛,歸臥意還
與詩社諸棣游白水寨。。張海鷗。 天分白水落增城,許此江山錦繡盟。仙子靈風矜善弱,古藤神脈佑繁榮。大豐峽谷河流遠,小寨人家景色清。更喜派潭堪酌飲,也宜風雅也怡情。
送張仲實之宜興。元代。楊載。 南渡邦初造,西山將獨賢。立功何赫赫,流慶尚綿綿。報國橫戈數,登壇授鉞專。風云方際會,江海固周旋。控險千鈞弩,臨危七寶鞭。忠誠深足仗,智勇實兼全。自返高橋役,端持宥府權。兵威終抗敵,人力可回天。甲第無踰者,諸孫固穎然。初生同燕頷,有美自蟬娟。善學聞當代,能詩起妙年。衛公猶故物,鄭老竟寒氈。矯矯青云器,泠泠白雪弦。同游雖未達,自視已無前。政事兼留意,時髦孰比肩。知機無轉石,縱辨若奔川。特達群公薦,酸寒眾目憐。姑為文學掾,會覓孝廉船。必見公侯復,無論雨露偏。秋風鵬鶚健,萬里正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