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廊遠砌生秋草,夢魂千里青門道。鸚鵡怨長更,碧籠金鎖橫。
羅幃中夜起,霜月清如水。玉露不成圓,寶箏悲斷弦。
菩薩蠻·回廊遠砌生秋草。五代。馮延巳。 回廊遠砌生秋草,夢魂千里青門道。鸚鵡怨長更,碧籠金鎖橫。羅幃中夜起,霜月清如水。玉露不成圓,寶箏悲斷弦。
這是一首思婦念遠之小令。詞人將時間集中在一個清秋之夜,將環境集中于一所閨房之內。在以內環境描寫人物心態時,又以外環境進行氛圍的渲染,從而使人物的情緒得到更加充分的顯現。
上闋前二句就是內環境與外環境結合交融的成功范例:“回廊遠砌生秋草”,這是閨房以外的外環境描寫,此句不僅點明閨房所在的環境和閨中人思的時間,而且為下句“夢魂千里青門道”鋪排了一個出發點和經由路:閨房中思婦的夢魂正是由此飛向千里青門之外,“青門”當為所思之人的所在地,這是一個更為遙遠的外環境,但它只不過是出現于思婦夢魂中的一個虛象,實際仍包含于詞中的規定情境——內環境之中。下面兩句:“鸚鵡怨長更,碧籠金鎖橫。”即是內環境的具體展現:閨房中鎖在碧籠中的鸚鵡正在怨訴著秋夜的漫長,難待天明。“更”讀若“耕”。古時以更漏計時,秋日晝短夜長,故曰“長更”。鸚鵡以金鎖鎖在碧籠中,點出閨中人富貴高雅的身分。此二句的高妙之處不特在于它以細節的典型性,表現了內環境的特征和人物的社會地位,更在于它是一個非常準確、巧妙的象征,女主人公正像一只被金鎖鎖在碧籠中的鸚鵡。她雖然過的是錦衣玉食的生活,卻沒有自由、沒有幸福。“鸚鵡怨長更”更是女主人公心境的表達,夜長夜短對于鸚鵡來說是無謂的,只有具有主體意識的萬物之靈——人,才會有夜長難耐的感觸,“怨長更”三字確切地表現了一個耿耿不寐的夜思者的心境,這主要不是指對自然時間的感覺,而是寫出了人物心理的感覺即心理時間的漫長。
下闋依然是內外環境結合得天衣無縫的典范之筆。“羅幃中夜起”緊承上闋后二句而來,依然是內環境的繼續展現,由于鸚鵡的怨音驚醒了女主人公來往于青門道上的夢魂,而攬衣起坐,依幃而立。她向外一望:窗外月光清澈如水,圓圓的玉露變成細碎的霜花,霜花與月光互相輝映,益發皎潔耀眼。“玉露不成圓”,此句最妙,它把自露為霜的微妙變化盡現于筆端。“霜月”二句寫的是外環境,而這正是從內環境的視點中展現出來,因而顯得內外交融渾然一體,孰內孰外以至使人無法區分。“寶箏悲斷弦”則又由外環境的描寫轉入內環境的刻畫:女主人公清宵不寐,愁緒無法排解,便坐到寶箏前撫弦以自遣,然而彈奏未幾,琴弦就嗄然而斷。弄箏而弦斷乃心有郁結情緒不寧所致,又是不祥不吉的象征。因而她的心情變得更加悲凄欲絕,如同斷弦一樣紛亂而又空寂。
馮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在南唐做過宰相,生活過得很優裕、舒適。他的詞多寫閑情逸致辭,文人的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說縱橫”,其詞集名《陽春集》。 ...
馮延巳。 馮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在南唐做過宰相,生活過得很優裕、舒適。他的詞多寫閑情逸致辭,文人的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說縱橫”,其詞集名《陽春集》。
泊嘉興城北門外。元代。方回。 老病今如許,江硝豈所宜。未妨寧過計,不是故多疑。歉歲真難度,奸人或見窺。移舟入城泊,何敢強違時。
過曹鈞隱居。唐代。錢起。 荃蕙有奇性,馨香道為人。不居眾芳下,寧老空林春。之子秉高節,攻文還守真。素書寸陰盡,流水怨情新。濟濟振纓客,煙霄各致身。誰當舉玄晏,不使作良臣。
吳興南門懷古。明代。張羽。 郭門南面似襄州,野樹寒山對倚樓。公子城空無食客,霸王宅外有荒丘。夕陽冉冉仍西下,秋水茫茫共北流。只是今時已惆悵,不應更為昔人愁。
自題墨竹圖。。金鑒才。 淇園誰植露中枝,影落滄波有所思。江上綸竿高士釣,庭前竹馬小兒騎。到階暮色重重積,穿戶斜光寂寂移。莫道已臨天尺五,瀟湘風雨不勝悲。
武功驛留題。宋代。李新。 霧捲馬蹄塵自起,東風送渡咸陽水。故園花木綠成圍,猶向關中見桃李。聞道春前雪最深,行人僵死薪如金。羲和不肯為日馭,潛入北海分幽陰。長安今過何曾識,此度劉郎老于昔。終南入望眼長青,渭水翻波心更赤。只今身在選官圖,夢守么么五十馀。衣輕躍駿美年少,愛爾平時不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