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連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見酒痕。
細水浮花歸別澗,斷云含雨入孤村。
人閑易有芳時恨,地迥難招自古魂。
慚愧流鶯相厚意,清晨猶為到西園。
春盡。唐代。韓偓。 惜春連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見酒痕。細水浮花歸別澗,斷云含雨入孤村。人閑易有芳時恨,地迥難招自古魂。慚愧流鶯相厚意,清晨猶為到西園。
惜別傷春連日來酒醉昏昏,醒來之后衣裳上全是酒痕。
細水上漂著落花流入另澗,陰云帶雨飄入那遠處孤村。
閑居無聊恨芳時白白流去,異地千里難招來古人精魂。
最感激流鶯掀轉深情厚意,每當清晨還特意飛到西園。
惜春:愛憐春色。
酒痕:酒污的痕跡。
浮:一作“漾”。別澗:另外一條河流。澗,一作“浦”。
斷云:片片云朵。
人閑:作者在朱全忠當權時,被貶到濮州,后來依附他人,終日無所事事。有:一作“得”。芳時恨:就是春歸引起的悵恨。終日閑呆,不能有所作為,辜負了大好時光,故有“芳時恨”之感。芳時,指春天。
地迥:地居偏遠。迥:一作“勝”。古魂:故人的精魂,指老友已故化為精魂。
流鶯:叫聲悅耳的鶯。流,謂其鳴聲婉轉悅耳。厚意:深情厚意。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十二):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216-217
2、尚作恩 等.晚唐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246-248
這是韓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與《安貧》表現同一索寞情懷,而寫法上大不相同。《安貧》直抒胸臆,感慨萬端;此篇則融情入景,興寄深微。
春盡,顧名思義是抒寫春天消逝的感慨。韓偓的一生經歷了巨大的政治變故,晚年寄身異鄉,親朋息跡。家國淪亡之痛,年華遲暮之悲,孤身獨處之苦,有志難騁之憤,不時襲上心頭,又面臨著大好春光的逝去,內心的抑郁煩悶自不待言。郁悶無從排遣,唯有借酒澆愁而已。詩篇一上來,就抓住醉酒這個行為來突出“惜春”之情。不光是醉,而且是連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后還要繼續喝酒,以致衣服上濺滿了斑斑酒痕。這樣反復渲染一個“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來了。
頷聯轉入寫景。涓細的水流載著落花漂浮而去,片斷的云彩隨風吹灑下一陣雨點。這正是南方暮春時節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細致地描畫出來,逼真地傳達了那種春天正在逝去的氣氛。不僅如此,在這一幅景物畫面中,詩人還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隨風帶雨的片云,漂泊無定,無所歸依,正是詩人自身淪落無告的象征。擴大開來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間,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斷送,也可以看作詩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終于被埋葬的表征。詩句中接連使用“細”、“浮”、“別”、“斷”、“孤”這類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詩人的悲涼情緒。這種把物境、心境與身境三者結合起來抒寫,達到融和一體、情味雋永的效果,正是韓偓詩歌寫景抒情的顯著特色。
頸聯再由寫景轉入抒情。為什么要說“人閑易有芳時恨”,大凡人在忙碌的時候,是不很注意時令變化的;愈是閑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節的轉換,鳥啼花落,處處都能觸動愁懷。所以這里著力點出一個“閑”字,在刻畫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層看,這個“閑”字上還寄托了作者極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閑散之中白白流過,令人眼瞪瞪望著它逝去而無力挽回。這正是詩人自己面臨家國之變而不能有所作為的沉痛告白。下聯“地迥難招自古魂”,則把自己的愁思再轉進一層。詩人為惜春而寄恨無窮,因想到:如有親交故舊,往來相過,互訴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處閩南,不但見不到熟悉的今人,連古人的精靈也招請不來,更叫人寂寞難堪。當然,這種寂寥之感雖托之于“地迥”,根本上還在于缺乏知音。“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韓偓此時的孤憤心情,同當年的陳子昂確有某種相通之處。
七、八句拋開議論事理,轉入抒情。借流鶯相顧、春愁略解,含蓄地表達了對“春盡”的感傷和悲嘆之情。詩人在這里雖然沒有具體寫自己是如何苦悶,表面上沖淡了全詩的悲劇色調,但其無限苦悶之情卻形象地表現出來。
這首詩有敘述,有描寫,有議論,三者緊密結合是其主要特點。這首詩描寫景物具體形象,“細水浮花歸別洞,斷云含雨入孤村”這些詩句,真實地描繪出春天雨前農村的美景,有很大的藝術魅力。這首詩語言流暢優美,對仗工整。通篇扣住“春盡”抒述情懷,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國之悲,一層深一層地加以抒發,而又自始至終不離開春盡時的環境景物,即景即情,渾然無跡,這就是詩篇沉摯動人的力量所在。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
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陜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后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丙寅正月十日召諸王臣工集重華宮聯句。。弘歷。 韶年和樂會周親,麗藻同賡翰墨臣。宴借傳柑先令節,俗沿桃菜協良辰。矞云已報三階泰,淑序初呈九陌春。爆竹聲多催臘盡,梅花香發競時新。普天共仰升平慶,率土咸沾化育仁。擊壤堯衢民氣豫,紐芽禹甸物情訚。匪今稔歲祥為大,自古天倫樂是真。回憶文筵歌撒荔,久銘帝德粲雕珉。九重瑞靄舒佳景,六出瓊葩應大鈞。絲管清音天上至,瑯玕古色座中陳。曈昽旭日臨青瑣,繚繞祥煙護紫宸。一德景行先圣業,同堂嘉敘古風淳。欣開錦席酬三叔,尚記仙詩和四賓。鋪首宜春書吉字,地衣送暖襲華裀。屏開鸞影輝丹宇,砌轉鰲峰映碧峋。列坐承恩齊搦管,分行肅侍儼垂紳。光生幾研分題遍,響遏韶鈞得句頻。銀漢分支涵雨露,猊煙結篆引璘彬。禮陶樂淑私須克,孔思周情道在純。何必聯吟誇有過,也知群擢愿希荀。九華枝外依仙島,五色云中仰圣人。駘蕩風微騰紫蓋,慈寧福厚錫蒼旻。喜瞻隴麥千疇潤,恰數階蓂十葉勻。魚藻載歌恩似海,龍文健舉筆如神。拜飏頓覺詩懷暢,衎樂過于酒味醇。乳液廣沾仙掌露,雕盤屢給大官珍。寶幡巧剪懸雙勝,脆縷紛堆薦五辛。漸轉晴暉遲藹藹,微生陽氣始礥礥。已教彩燕翔珠箔,未許青牛迓綺闉。歌繼柏梁宗異并,人來枵詣燕游申。爻占云陸鴻儀漸,風詠周南麟趾振。湑露早叨陪上日,需云又慶值初旬。鏗訇仙籟聞鏘佩,優渥宮壺捧賜銀。祥啟重華光糺縵,班隨群列禮遵循。瑞云樂奏聲盈耳,堅齒香浮醴入唇。十八數符瀛苑侶,大千界樂化臺民。輯圭劍履通重譯,獻贐梯航到八閩。遍覆寰區唯豈弟,迪知宅俊在忱恂。芬馨饌玉頒緗核,皦繹摐金葉磬均。艷發唐花嗤羯鼓,風回文沼蹙魚鱗。丁冬蓮漏來西極,錯落珠燈綴大秦。近傍御床邀異數,重揚天藻續前因。探源遠溯龍門浪,覓韻艱披鳥道榛。殿是集賢傳雅事,職司簪筆步芳塵。詔寬禮數無拘束,喜溢天顏展笑嚬。嘉會恰逢幾暇頃,寵光兼被歲寒身。暖隨東陸符星指,霽豁西山帶雪皴。敢擬歡娛同宴鎬,為酬勤動想吹豳。庭羅寶樹霞千疊,詩擘瑤箋韻幾巡。計日夜珠剛就滿,笑看瑞葉尚馀津。
詠史五首其四·商人。宋代。范仲淹。 履癸昆吾禍莫移,應天重造帝王基。子孫何事為炮烙,不念嘻吁祝網時。
吳興南門懷古。明代。張羽。 郭門南面似襄州,野樹寒山對倚樓。公子城空無食客,霸王宅外有荒丘。夕陽冉冉仍西下,秋水茫茫共北流。只是今時已惆悵,不應更為昔人愁。
古詩十四首 其二。元代。張昱。 漢詩十九首,不復辨名氏。蘇李及枚乘,伯仲之間耳。當時尚詞賦,六義誰作意?雖非大雅言,頗有風人致。篇章何在多,自足傳于世。所嗟黃初后,作者莫與企。
秋杪二日招諸友集靜遠堂分得門字時扈芷天游二上人新至。。范景文。 共挹高秋色,茗杯遠意存。囊云來古澗,繪雪艷耑門。花影當風亂,歌絲入夜繁。禪參清醉里,聽曲莫銷魂。
蜂課蜜和議戍,志德人之賠款也。。金天羽。 蜂課蜜,課蜜輸香國。當初獵艷摧花叢,花粉狼藉隨東風。香桃瘦損棠梨泣,紫羅蘭小矜標格。蛛縈花片蝶黏香,姹紫嫣紅半蕭瑟。高張十萬護花鈴,羯鼓春雷打未停。釀得春陰如釀蜜,綠章夜奏告行成。行成幾日商量妥,花里擒王兵已挫。問君何物媚花神,還種花田供蜜課。故園依舊開蜂房,蜜脾乍滿蜂顛狂。厚顏芳杜傾朝醑,蠲忿萱蘇鬧晚妝。由來崖蜜多風味,紫燕黃鵬并歡喜。烏勸提壺為餉耕,蟲嗚促織思兵篚。細腰宮里露桃開,歲歲花農進蜜材。口蜜終須防腹劍,妒花風起駭兵來。從知貢禍防輕起,虱蠹花心蜂有尾。金繒流涕說和戎,蟲天亦有傷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