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
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將代馬獵秋田。
山頭野火寒多燒,雨里孤峰濕作煙。
聞道遼西無斗戰,時時醉向酒家眠。
雁門胡人歌。唐代。崔顥。 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將代馬獵秋田。山頭野火寒多燒,雨里孤峰濕作煙。聞道遼西無斗戰,時時醉向酒家眠。
雁門郡東接古代燕國,郡內高山峻嶺遍布,有些胡人的家就住在邊境附近。
你看,一個胡人解開獵鷹腳上的繩索,讓它飛出去追捕鳥雀,自己則騎著當地產的駿馬馳騁在遼闊的秋原上,四處游獵。
時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燒山,一處處山頭上的野火在寒冷的天氣里靜靜地燃燒著;有時秋雨綿綿,雨點打在山上,濺起濕濕的煙霧,籠罩著山頭。
看到山頭的煙火,胡人誤作是狼煙而緊張起來,但接著聽說遼西并沒有戰事,馬上又安定下來,時時買酒取樂,經常喝得酩酊大醉而臥在酒店。
雁門:雁門郡。漢朝時期代州為雁門郡。胡人:古代對北方與西域少數民族的泛稱。
代郡:雁門郡。燕:古代燕國,在今河北東北部和遼寧西部,地處東方,故稱“東接燕”。
解放:解開束縛的繩子,放飛之。
將:駕御。代馬:指古代漠北產的駿馬。獵秋田:狩獵于秋天的田野。
雨:一本作“霧”。
遼西:州郡名。大致在今河北東北、遼寧西部一帶。遼:一本作“關”。斗戰:戰斗、戰爭。
參考資料:
1、曹寅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04頁
2、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6頁
這首邊塞詩反映的是邊塞胡人的生活。通過這首詩,可以看出作者的民族觀,他并沒有因為戰爭而把胡人與漢人對立起來,他相信少數民族絕大多數也是愛好和平的,他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同樣渴望過一種安寧的生活。
首聯“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交代了雁門郡的地理環境和當地胡人的分布。頷聯生動地描寫了雁門胡人日常的狩獵生活:這兩句中“胡鷹”“塞鳥”“代馬”三個意象,都是在動物前冠以一個又邊塞特征的修飾詞,突出其地域特點,很有邊地特色。從胡人的放鷹捕鳥、騎馬游獵的生活描寫中,讀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種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氣息,令人耳目一新,仿佛看到了一幅“天蒼蒼,野茫茫”的秋獵畫面。頸聯生動地刻畫了邊地的自然景象:這兩句描繪了“野火燒山”和“雨濕孤峰”兩幅畫面,意象或濃或淡,或遼闊生動或靜謐蒼茫,而且富于季節和地域特征。兩句中“寒”與“火”、“濕”與“煙”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另外,山頭野火和煙霧頗似戰爭中的烽火,這對于飽受戰爭之苦的人們來說,很容易聯想到戰爭,行文上自然地引起下文。尾聯“聞道遼西無斗戰,時時醉向酒家眠”兩句寫飽受戰爭蹂躪的人們渴望和平,并在和平的環境中盡情享受生活的情景。
這首詩獨具匠心,別開生面,生動形象地描摹了胡人的生活狀態,有聲有色地寫出了邊地少數民族好勇尚武,粗獷豪邁的精神面貌。秋日出獵、山頭野燒的代北景色及胡人在和平時期從容醉酒的風習,極其新穎別致。詩中先寫胡人的日常生活,然后寫了一個小插曲,即誤將野火雨霧當作烽煙而最終釋然。在詩人筆下,胡人與漢人一樣,同樣厭惡戰爭并同樣富有人情味,因此賦予了此詩以凝重的反戰主題。
崔顥。 崔顥 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贊嘆。《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
廣州竹枝辭 其五。。何絳。 坡山渡口春草齊,番山謝豹山中啼。可憐一夜瀟瀟雨,猶向東風憶蜀西。
寄王繼學二十韻。元代。楊載。 圣主敷皇極,元臣建上臺。虛心求俊乂,削跡去奸回。拜命超凡品,知君秉大材。淳風隨日播,公道應時開。負鼎資烹飪,操刀貴剸裁。铦鋒行肯綮,異味合鹽梅。廟議常參決,朝班復共陪。艱難須佽助,豁達遠嫌猜。遺佚聞風起,英豪接踵來。經綸非董賈,辭藻亦鄒枚。在野思羅致,盈庭想轂推。既將龍作友,惡假鴆為媒。走也今留此,公乎可念哉。執竿猶海上,扶耒即巖隈。自守幽人意,寧虞俗子咍。舊游辭玉府,故事憶金臺。落魄江湖阻,蒼茫歲月催。丹心徒耿介,素發已毰毸。勿謂交如水,能忘恥及罍。飛黃當駕馭,猶足異駑駘。
交傍晚凝子華見寄。宋代。陳著。 老矣息林邱,平生不徑由。知心時一見,安分別無求。寒臥死中活,榮華樂處憂。世閒何限事,曾看過云不。
湖上秋日 其一。。徐震堮。 虛堂風引隔湖鐘,秋在西南八九峰。五尺瘦藤閑掛臂,溪山只覺欠從容。
酬陳叔裕四首。宋代。王炎。 花枝破蕾作輕紅,漸有春愁入眼中。儻可登樓銷暇日,幸無舉扇障西風。朱弦自奏難諧俗,白璧深藏莫丑窮。樽酒論文期款曲,驪駒催客陋江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