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在龍山宴飲,黃色的菊花盛開似在嘲弄我這個逐臣。
醉眼看看秋風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龍山:在當涂縣南十里,蜿蜒如龍,蟠溪而臥,故名。見《太平府志》。
黃花:謂菊花。菊花有多種顏色,古人以黃菊為正色,故常以黃花代稱。
逐臣:被貶斥、被驅逐的臣子,詩人自稱。
風落帽:用晉孟嘉九日登高落帽事。詳見《九日登山》詩注。東晉大司馬桓溫曾在重陽節登龍山,其部下參軍孟嘉被風吹落帽,孟嘉仍渾然不覺,桓溫命人作文嘲之,孟嘉作答,揮筆而就,一時傳為佳話。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60
此詩與前詩《九日》或為同時之作。約作于寶應元年至廣德元年(762—763)間。龍山,在當涂縣。《元和郡縣志》江南道宣州當涂縣:“龍山,在縣東南十二里,桓溫嘗與僚佐九月九日登此山宴集。”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60
在詠菊詩中,“龍山之會”、“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這個典故與自己的龍山之游緊密結合在一起抒發了內心的失意憤懣、曠達灑脫的復雜感情。
在重陽節之際,詩人登上了當涂附近的名勝之地龍山,與好友痛飲菊花酒,借吟詩來傾瀉胸中之情。首句點明時間地點,既寫詩人的宴飲,也扣晉桓溫同賓僚的宴飲,這樣寫就使以后的用典不僅自然吻合,且合情合理,亦即順理成章。次句“黃花笑逐臣”,著重寫宴飲時菊花的神態。“笑”,十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菊花盛開時的美艷的容顏。“逐臣”,追隨詩人。這是說菊花開得到處都是,無論詩人到了哪里,都能看到噴吐異香的黃花,同樣,詩人無論到了哪里,都有朵朵怒綻的黃花向他微笑。在登龍山之際,聯想起這里曾經上演過的名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暫時忘卻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風吹落帽的名士孟嘉,表達了對名士的向往和對自然的熱愛。三、四句“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前一句用典,重在“醉”字,后一句寫實,重在“舞”字。飲美酒賞黃花,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能舞人自舞,體現出飲酒賞花的樂趣,表現出詩人放曠的性格、浪漫的氣質。“陶然共忘機”,正是此情此景的真實描繪。可見,后兩句詩是前兩句詩的深化。詩的最后一句“舞愛月留人”,巧妙地將月亮擬人化,以“月留人”收尾,顯得生動別致,表面上是說月亮挽留詩人,而實際上是詩人留戀這脫俗忘塵的自然之境,不愿割舍而去。
孟嘉九日龍山落帽事,是魏晉名士飄逸風度的典型體現,歷來文人多愛誦之。李白在這里以孟嘉自比,臨風醉酒落帽,對月起舞弄影,自有一分超放的情味。但“逐臣”一語,也透出了他胸中的牢落不平,這就使本詩不僅僅是一篇吟賞前輩風流之作,同時也有其現實遭際的感慨在。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天關湛甘泉書院春望。。黎瞻。 太史藏書地,惟憐古樹存。草深穿講席,水長繞梁門。滿目城云動,傷心竹露繁。諸君一杯酒,有恨付無言。
擷芳詞 秋柝。清代。周貽繁。 徵輪靜。西風勁。一杯清醑澆愁興。離懷弱。香衾薄。有何紛擾,為誰驚覺。柝。柝。柝。更籌永。銀釭冷。欲眠無寐聲聲警。山城角。街檐落。鳴雞相和,暮蛙頻學。閣。閣。閣。
鷓鴣天 谷雨后五日出游。。傅義。 杜宇催人快繫風,羲娥行色太匆匆。縱非看得韶光賤,九十而今八十空。花漸老,葉方濃。綠蔭猶肯護馀紅。白頭喜與青春侶,盡攬芳菲入夢中。
晚至圣恩寺宿四宜堂。清代。張岡。 暮隨白云至,山月尚未出。言尋石門幽,谷口煙蘿密。欣逢采樵人,招我入禪室。曇花空外香,石溜巖下急。虛堂面五湖,碧動軒窗色。浮生疲津梁,茲焉偶棲息。聞鐘寒不眠,風竹聲蕭瑟。
送林丈內艱南還二首 其一。明代。于慎行。 慘淡歸人意,春前問去舟。參商初兩地,膠漆已三秋。雨色低津樹,江光隱驛樓。庭花多所恨,不是錦衣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