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闌干。
初冬夜飲。唐代。杜牧。 淮陽多病偶求歡,客袖侵霜與燭盤。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闌干。
我像淮陽太守汲黯經常臥病,偶而喝杯酒解憂愁,客居異鄉衣袖上結滿清霜,只有與燈燭作伴。
臺階下的積雪像是堆簇著的潔白的梨花,明年又有誰在此憑依欄桿?
淮陽多病:用漢代汲黯自喻。《漢書·汲黯傳》:汲黯因屢諫而出為東海太守,“多病,臥閣內不出”。后徙為淮陽太守,“黯付謝不受印綬,詔數強予,然后奉詔。召上殿,黯泣曰:‘……臣常有狗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求歡:指飲酒。
霜:在這里含風霜、風塵之意。與:對,向。
砌:臺階。
誰此:誰人在此。闌干:即欄桿。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注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675-676
2、楊佐義.全唐詩精選譯注(下).長春:長春出版社,2000:409
杜牧因剛直敢言,屢次進諫,多次被流放。唐武宗會昌二年(842),他四十歲時,受當時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被外放為黃州刺史,其后又轉池州、睦州等地。此詩可能作于睦州。
參考資料:
1、肖劍.唐詩鑒賞大典.北京:長征出版社,1999 :1583
“淮陽多病偶求歡”,在這句詩中詩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的。“偶求歡”的“歡”,指代酒,暗點詩題“飲”字,表明詩人愁思郁積,難以排遣,今夜只好借酒澆愁,以求片刻慰藉。這一句語意沉痛而措辭委婉。第二句“客袖侵霜與燭盤”,進一步抒寫作客他鄉的失意情懷。天寒歲暮,秉燭獨飲,形影自傷,憤悱無告,更覺寂寞悲涼。“霜”,不僅與“初冬”暗合,更暗示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見鄉思之切,“侵霜”更增遷徙之苦,只此四字,總括了多年來的游宦生涯所飽含的辛酸。“燭盤”,則關合題面中的“夜飲”,真是語不虛設。寥寥七字,勾勒出一個在燭光下自斟自飲、幽獨苦悶的詩人形象。
上兩句寫室內飲酒,第三句忽然插入寫景:“砌下梨花一堆雪”,是獨具匠心的。看來詩人獨斟獨飲,并不能釋憂解愁。于是他罷酒輟飲,憑欄而立,但見朔風陣陣,暮雪紛紛,那階下積雪象是堆簇著的潔白的梨花。此處看似純寫景色,實則情因景生,寓情于景,包孕極為豐富。詩人燭下獨飲,本已孤凄不堪,現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他身世茫茫之感,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時又不知將身在何處。“明年誰此憑欄桿?”這一反問,凝聚著詩人流轉無定的困苦、思念故園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憤慨、壯志難酬的隱痛,是很能令人深思。
此詩首句用典,點明獨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有籠蓋全篇的作用。次句承上實寫夜飲,在敘事中進一步烘托憂傷凄惋的情懷。第三句一筆宕開,用寫景襯托一下,不僅使全詩頓生波瀾,也使第四句的感嘆更其沉重有力。妙在最后又以問語出之,與前面三個陳述句相映照,更覺音情頓挫,唱嘆有致,使結尾有如“撞鐘”,清音不絕。明胡震亨說:“牧之詩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揚頓挫之節,尤其所長。”玩味此詩,庶幾如此。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秋暑登道風山應群諒浩斌之約也。。傅子馀。 赤日杲杲行方中,須臾大火燒長空。海涯七月天如沸,獨有此地神所鐘。二子高步將誰同,四山歷歷無奇峰。乃從高處望鄉國,亦思絕頂摩神宮。神之宮兮在何許,神之靈兮浩浩而無窮。入門陡覺殿宇崇,一亭軒敞懸洪鐘。一洞狹窄如樊籠,信由人力非天工。孤賞亦有槐與松,滌除炎熱生清風。我欲下山將何從。
奉家兄里門來書二首 其一。清代。金應澍。 字字披肝意倍親,開緘尚喜墨痕新。深規后輩謀偏遠,勉紹先型志好伸。千古功名猶易得,一家孝友最難真。渭陽忽憶平津館,宅相還欣有替人。
金剛隨機無盡頌·持經功德分第十五。宋代。釋印肅。 小法勿貪焚,無二亦無三。唯此一事實,何用廣言談。
桃源縣送顏以仁回鼎城。明代。魏觀。 層阿遞流云,繁樹散初旭。之子送我來,我送之子復。既上辰州船,猶聞武陵曲。江空歲云暮,離思泫盈掬。征鴻落寒音,微波汎晴淥。悠悠負芳辰,耿耿企旸谷。臨分致深情,炯若佩瓊玉。人生重天倫,朋友非外屬。渺予尚真率,虛偽悲世俗。采采湘浦蘭,猗猗鼎城竹。行將往從之,一浣延覽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