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家姓

[ hán ]

讀音:hán

拼音:han

簡繁:韓

五筆:FJFH

五行:水

部外:暫無

五筆:FJFH

筆畫:12畫

吉兇:吉

倉頡:JJQS

結(jié)構(gòu):左右

鄭碼:EDBY

四角:45427

區(qū)位:2611

統(tǒng)一碼:97E9

異體字:韓,?,?,?

英漢互譯:fence,surname,Korea

筆順:橫、豎、豎、橫折、橫、橫、橫、豎、橫、橫、橫折鉤、豎

筆順演示

王由三橫一豎構(gòu)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dú)w“王”管的不二哲學(xué)。上古時(shí)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于“王”這個(gè)至尊之位;東周時(shí)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時(shí)間排名時(shí)間排名時(shí)間排名
最新282018年282014年28
2013年292007年272006年26
1995年261987年251982年42
明朝29元朝34宋朝23
北宋15

內(nèi)容來源于:www.shishangyizu.com

起源

韓姓主要源自:姬姓。

1、源自姬姓,

黃帝第二十九代韓侯:霜字輩。黃帝第四十三代韓獻(xiàn)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韓侯至平王時(shí)失國,其裔韓厥事晉復(fù)封韓原,凡二十四世,而滅于秦后有,韓氏、何氏、橫氏、俠人、罌氏、言氏、賈氏、褐氏、李氏、呂氏、韓侯氏、無忌氏、公族氏、韓褐氏、韓藉氏、韓嬰氏、韓信氏【見姓纂。】信都氏。韓厥氏之元系康,釆于趙,藺為藺氏,哀侯少子?jì)S,采于平,為平氏、婼氏、張氏、灌氏;信之派又有,韓余氏。潁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gè)郡望。

2、少數(shù)民族改姓而來:

韓姓淵源

①鮮卑族改韓姓: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實(shí)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

②滿族改韓姓:滿族哈勒塔喇氏,滿語為Haltala Hala,世居吉林烏拉,后多冠漢姓為韓氏;翰顏氏,滿語為Hanyan Hala,世居赫林臺、嫩河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韓氏;赫濟(jì)哩氏,滿語為Hegiri Hala,世居輝發(fā),后多冠漢姓為韓氏。

③錫伯族改韓姓:錫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稱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訥,清中葉后,改為漢姓韓氏;韓吉利氏,世居伯都訥,清中葉后多冠漢姓為韓氏;韓亞喇氏,世居伯都訥,后多冠漢姓為韓氏。

④朝鮮族改韓姓:滿清建國后,世居義州(今朝鮮新義州)、開城府(今朝鮮開城)的朝鮮族人,皆冠漢姓為韓氏。

⑤鄂倫春族改韓姓:鄂倫春族卡格依爾氏,亦稱卡日基爾氏,世居雅魯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后多冠漢姓為韓;哈爾卡拉氏,滿語為Harkala Hala,世居雅魯河(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所冠漢字姓韓。

宋朝時(shí)期,韓姓大約有64萬人,約占中國總?cè)丝?.78%,排在第二十五位。韓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約占韓姓總?cè)丝诘?5.6%。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陜西,這三省韓姓大約占韓姓總?cè)丝诘?4%,其次分布于山東、江西、四川、安徽四省,又集中了24%的韓姓人口。形成了以豫冀魯皖、陜川為中心的兩大塊韓姓聚集地。而湖南和兩廣地區(qū)是當(dāng)時(shí)韓姓人口稀少的地區(qū)。

明朝時(shí)期,韓姓大約有62萬人,約占中國總?cè)丝?.67%,排在第二十九位。山西和山東一躍并列為韓姓第一大省,約占韓姓總?cè)丝诘?1%。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山東、陜西、河北、甘肅、浙江,這六省約占韓姓總?cè)丝诘?0%,其次分布于江蘇、廣東兩省,又集中了14%的韓姓人口。宋元明600年里,中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韓姓人口增長比率為負(fù)值,人口在減少。韓姓是北方地區(qū)姓氏,面對戰(zhàn)亂和屠殺,受到慘重的損失。期間人口主要向西北、東部和南方地區(qū)遷移。重新形成了晉冀魯、陜甘、浙蘇三大塊韓姓人口聚集地區(qū)。

當(dāng)代,韓姓人口近884萬,為中國第二十六位大姓,大約占韓姓總?cè)丝诘?.68%。河南為韓姓第一大省,約占韓姓總?cè)丝诘?4%。在中國的分布,在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韓姓總?cè)丝诘?5.6%,其次分布江蘇、遼寧、安徽、山西、黑龍江、陜西,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韓姓人口。形成了以山東中部為中心,向東南、東北、西北以及東方輻射,長江以南的省份少韓姓的狀況。從明朝以來的近600年間,韓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有強(qiáng)勁的回遷,這已經(jīng)大于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同時(shí),黃河以北的韓姓人群出現(xiàn)向東北地區(qū)移民的傾向。韓姓在人群中分布以長江為界,分高頻率北方區(qū)、低比率南方和西部區(qū)。在晉冀魯豫、京津、內(nèi)蒙古中部和東部、遼吉黑、陜寧北部、皖蘇北部,韓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话阍?.88%以上,有的達(dá)到1.6%以上,這部分覆蓋面積大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7.8%,居住了大約66.5%的韓姓人群。在陜寧南部、甘寧大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部、皖蘇南部、上海、湖北、重慶、四川北部、浙贛北端、湘黔北部、海南,韓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话阍?.44%-o.88%,其覆蓋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21%,居住了大約20%的韓姓人群。

穎川郡:秦王政時(shí)置郡,治所在陽翟。

南陽郡:戰(zhàn)國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

昌黎郡:后魏永興中時(shí)置郡,以昌黎(今遼寧省遼東義縣)為中心,在遼河以西。

泣杖堂:出自漢朝韓伯愈孝母事典。

昌黎堂:唐朝大文學(xué)家韓愈,河北昌黎人。

晝錦堂:宋代三朝宰相韓琦回鄉(xiāng)任相州知州時(shí),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名“晝錦堂”。其后裔以“晝錦堂”為堂號。

一、(韓)hán

現(xiàn)行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上海,河北之景縣、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內(nèi)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峽江,云南之隴川、瀘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滿、蒙、回、藏、鮮、侗、傣、水、苗、土家、布依、仡佬、柯爾克孜、錫伯、撒拉、保安等多個(gè)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xù)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韓氏宜出于昌意之子韓流(按:黃帝孫),故堯時(shí)有仙人韓終。”

2、鄭樵注云:“姬姓之別族。出晉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師,是為桓叔。生萬,是為武子。食采韓原;一云成王封叔虞于唐,賜畢萬韓原之地。其地今同州韓城縣南十八里故城是。武子生厥,是為獻(xiàn)子。晉景公之時(shí),作六卿,獻(xiàn)子在一卿之位。從其始封,遂為韓氏,世為晉卿。”韓原在今陜西之韓城縣南。此以邑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注引《左傳·疏》云:“韓為秦滅,復(fù)以國為氏。”此則以國為氏,亦系出姬姓。

4、又引韋昭《國語·注》云:“宣王命韓侯為侯伯,后為晉所滅。”是周宣王之時(shí)韓已封人,為侯爵,且為諸侯之長。其后或以國為氏,其地當(dāng)在今河北固安縣東南。此韓之所出,既不同于韓原(按:地在今山西芮城縣境;或云在榮城、萬榮之間)之封——以邑為氏;又不同于戰(zhàn)國之韓,其地在今陜西韓城縣南——以國為氏。雖可能亦為姬姓,終究支屬不同。

5、又據(jù)《魏書·官氏志》注云:“后魏出大汗氏改為韓氏。”望出南陽、潁川。

6、或?yàn)槊晒抛逍帐纤摹!独m(xù)通志·氏族略·總論·賜姓》載:“明賜元人姓名,實(shí)哈塔曰韓以謙。”又,為蒙古族喀爾喀氏所改。本部落名,遂以為姓。或取其首音諧其近似音“韓”而為單姓。

7、清代高麗族亦有韓姓,散處易州、開城府等地方。

8、或?yàn)榍宕鷿M族姓罕扎氏所改。見《滿族姓氏錄》。

9、或由錫伯族哈斯胡里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近似音之“韓”而為單姓。

10、為撒拉族著姓,素有“十個(gè)撒拉九個(gè)韓”之說。其源有二:其一,由“王(君主)”之音譯“汗”諧“韓”而得。元亡明興,撒拉族首領(lǐng)神寶歸附明朝,封為土司,更名韓寶,韓姓成了撒拉族的根子姓。《元史》卷九:本朝自世公至今土司成璋僅四人耳,其得姓之由,詢之成璋云:“番俗稱其主皆為‘漢’,轉(zhuǎn)為平音則為‘韓’。考唐回紇、吐蕃皆稱可汗,合而言之,則有韓音。故撒喇(拉)族土司亦韓姓,理或然也。”其二:或?yàn)橥跣账模藙t以漢意“王”轉(zhuǎn)為音譯“韓”(汗)。清初名將王進(jìn)寶,原系甘肅靖遠(yuǎn)人,長子出繼舅氏,改以外家姓韓,名玉山(起功)。

二、(韓)

韓姓分布: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68%,為中國人口最多的50個(gè)姓之一。

韓姓起源:

1、相傳黃帝之子有昌意,昌意之子有韓流,見《姓氏尋源》。此當(dāng)為韓姓之始。

2、系自姬姓。春秋時(shí)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萬,即武子,事晉獻(xiàn)公,封于韓原(故城在今山西河津東北),因以為氏。一說,周宣王命韓侯為韓伯,后為晉所滅,以為邑,以賜桓叔之子萬,因氏,見韋昭《國語注》。

3、漢武帝時(shí)有荻直侯韓陶,系朝鮮人。清高麗人姓,凡二派,出易州、安法等地。今朝鮮族姓。

4、北魏時(shí)改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為韓氏。

5、西夏人姓。

6、明時(shí)甘肅臨夏地區(qū)土司韓姓,系“可汗”一名之省稱。

7、明時(shí)賜元人實(shí)哈塔姓韓名以謙。

8、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中后所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姓罕扎氏后改為韓氏。

9、清甘肅循化廳土司韓氏,撒拉爾回人,即今撒拉族。今撒拉族姓。

10、錫伯族哈斯胡里氏、韓吉利氏、韓亞喇氏等均漢姓為韓。

11、唐憲宗時(shí)飛龍衛(wèi)士韓志和,倭國(即日本)人,見《太平廣記》。

12、鄂倫春族卡那格依爾氏漢姓為韓。

13、彝族安韓氏漢姓為韓。

14、黑龍江富裕柯爾克孜族嘎普韓部落漢姓為韓。

15、保安、回、土家、達(dá)斡爾、

韓姓名人:

韓服,周時(shí)人。韓信,漢時(shí)淮陰人,高祖定天下,信功居多,與蕭何、張良稱三杰,封淮陰侯。

郡望:潁川。

變化:亦作〔榦〕。

歷史名人

韓姓古代名人

韓非約前280-前233年,河南禹州,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韓王信?-前196年,韓國(今山西、河南一帶),漢初將領(lǐng),韓國太尉漢初將領(lǐng),韓國太尉

韓信前231年-前196年,淮陰,漢初三杰、軍事家,封淮陰侯。

韓延年?-前99年,郟城(今河南郟縣),漢朝成安侯

韓安國?-前127年,梁成安(今河南汝州),漢朝宰相,一代名臣

韓當(dāng)?-226年,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遷安),東吳名將

韓雄河南東垣,北周將領(lǐng)

韓擒虎538年-592年,大隋上柱國

韓愈768年-824年,河陽(今河南孟州),唐朝文學(xué)家

韓瑗606年-659年,京兆三原(今陜西三原),唐朝宰相

韓休672年-739年,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擔(dān)任宰相,犯言直諫

韓滉723年-787年,長安(今陜西西安),唐代畫家,宰相

韓偓約842年-約923年,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詩人,著有《玉山樵人集》

韓令坤北宋,923年-968年,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北宋開國名將

韓延徽882年-959年,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遼朝宰相

韓崇訓(xùn)955年-1010年,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檢校太傅

韓琦1008年-1075年,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三朝宰相

韓彥直尚書,宋朝名臣,綏德(今陜西綏德)

韓世忠1089年-1151年,延州(今陜西綏德),韓家軍統(tǒng)領(lǐng),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韓侂胄1152年-1207年,安陽(今河南安陽),追封岳飛、開禧北伐

韓山童?-1351年,欒城(今河北欒城),元末紅巾軍領(lǐng)袖

韓林兒?-1366年,欒城(今河北欒城),元末紅巾軍領(lǐng)袖

韓爌1564年-1644年,山西永濟(jì),大明內(nèi)閣首輔

韓文1441年-1526年,洪洞(山西洪洞),太子太傅,尚書

韓姓近代名人

韓錦云1806年-1874年,海南省文昌縣,云南糧儲道

韓復(fù)榘1891年-1938年,直隸霸州(今河北霸州),民國山東省政府主席

郡望

穎川郡:秦王政時(shí)置郡,治所在陽翟。

南陽郡:戰(zhàn)國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

昌黎郡:后魏永興中時(shí)置郡,以昌黎(今遼寧省遼東義縣)為中心,在遼河以西。

泣杖堂:出自漢朝韓伯愈孝母事典。

昌黎堂:唐朝大文學(xué)家韓愈,河北昌黎人。

晝錦堂:宋代三朝宰相韓琦回鄉(xiāng)任相州知州時(shí),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名“晝錦堂”。其后裔以“晝錦堂”為堂號。

一、(韓)hán

現(xiàn)行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上海,河北之景縣、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內(nèi)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峽江,云南之隴川、瀘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滿、蒙、回、藏、鮮、侗、傣、水、苗、土家、布依、仡佬、柯爾克孜、錫伯、撒拉、保安等多個(gè)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xù)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韓氏宜出于昌意之子韓流(按:黃帝孫),故堯時(shí)有仙人韓終。”

2、鄭樵注云:“姬姓之別族。出晉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師,是為桓叔。生萬,是為武子。食采韓原;一云成王封叔虞于唐,賜畢萬韓原之地。其地今同州韓城縣南十八里故城是。武子生厥,是為獻(xiàn)子。晉景公之時(shí),作六卿,獻(xiàn)子在一卿之位。從其始封,遂為韓氏,世為晉卿。”韓原在今陜西之韓城縣南。此以邑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注引《左傳·疏》云:“韓為秦滅,復(fù)以國為氏。”此則以國為氏,亦系出姬姓。

4、又引韋昭《國語·注》云:“宣王命韓侯為侯伯,后為晉所滅。”是周宣王之時(shí)韓已封人,為侯爵,且為諸侯之長。其后或以國為氏,其地當(dāng)在今河北固安縣東南。此韓之所出,既不同于韓原(按:地在今山西芮城縣境;或云在榮城、萬榮之間)之封——以邑為氏;又不同于戰(zhàn)國之韓,其地在今陜西韓城縣南——以國為氏。雖可能亦為姬姓,終究支屬不同。

5、又據(jù)《魏書·官氏志》注云:“后魏出大汗氏改為韓氏。”望出南陽、潁川。

6、或?yàn)槊晒抛逍帐纤摹!独m(xù)通志·氏族略·總論·賜姓》載:“明賜元人姓名,實(shí)哈塔曰韓以謙。”又,為蒙古族喀爾喀氏所改。本部落名,遂以為姓。或取其首音諧其近似音“韓”而為單姓。

7、清代高麗族亦有韓姓,散處易州、開城府等地方。

8、或?yàn)榍宕鷿M族姓罕扎氏所改。見《滿族姓氏錄》。

9、或由錫伯族哈斯胡里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近似音之“韓”而為單姓。

10、為撒拉族著姓,素有“十個(gè)撒拉九個(gè)韓”之說。其源有二:其一,由“王(君主)”之音譯“汗”諧“韓”而得。元亡明興,撒拉族首領(lǐng)神寶歸附明朝,封為土司,更名韓寶,韓姓成了撒拉族的根子姓。《元史》卷九:本朝自世公至今土司成璋僅四人耳,其得姓之由,詢之成璋云:“番俗稱其主皆為‘漢’,轉(zhuǎn)為平音則為‘韓’。考唐回紇、吐蕃皆稱可汗,合而言之,則有韓音。故撒喇(拉)族土司亦韓姓,理或然也。”其二:或?yàn)橥跣账模藙t以漢意“王”轉(zhuǎn)為音譯“韓”(汗)。清初名將王進(jìn)寶,原系甘肅靖遠(yuǎn)人,長子出繼舅氏,改以外家姓韓,名玉山(起功)。

二、(韓)

韓姓分布: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68%,為中國人口最多的50個(gè)姓之一。

韓姓起源:

1、相傳黃帝之子有昌意,昌意之子有韓流,見《姓氏尋源》。此當(dāng)為韓姓之始。

2、系自姬姓。春秋時(shí)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萬,即武子,事晉獻(xiàn)公,封于韓原(故城在今山西河津東北),因以為氏。一說,周宣王命韓侯為韓伯,后為晉所滅,以為邑,以賜桓叔之子萬,因氏,見韋昭《國語注》。

3、漢武帝時(shí)有荻直侯韓陶,系朝鮮人。清高麗人姓,凡二派,出易州、安法等地。今朝鮮族姓。

4、北魏時(shí)改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為韓氏。

5、西夏人姓。

6、明時(shí)甘肅臨夏地區(qū)土司韓姓,系“可汗”一名之省稱。

7、明時(shí)賜元人實(shí)哈塔姓韓名以謙。

8、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中后所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姓罕扎氏后改為韓氏。

9、清甘肅循化廳土司韓氏,撒拉爾回人,即今撒拉族。今撒拉族姓。

10、錫伯族哈斯胡里氏、韓吉利氏、韓亞喇氏等均漢姓為韓。

11、唐憲宗時(shí)飛龍衛(wèi)士韓志和,倭國(即日本)人,見《太平廣記》。

12、鄂倫春族卡那格依爾氏漢姓為韓。

13、彝族安韓氏漢姓為韓。

14、黑龍江富裕柯爾克孜族嘎普韓部落漢姓為韓。

15、保安、回、土家、達(dá)斡爾、

韓姓名人:

韓服,周時(shí)人。韓信,漢時(shí)淮陰人,高祖定天下,信功居多,與蕭何、張良稱三杰,封淮陰侯。

郡望:潁川。

變化:亦作〔榦〕。

姓氏源流

一、(韓)hán

現(xiàn)行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上海,河北之景縣、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內(nèi)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峽江,云南之隴川、瀘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滿、蒙、回、藏、鮮、侗、傣、水、苗、土家、布依、仡佬、柯爾克孜、錫伯、撒拉、保安等多個(gè)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xù)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韓氏宜出于昌意之子韓流(按:黃帝孫),故堯時(shí)有仙人韓終。”

2、鄭樵注云:“姬姓之別族。出晉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師,是為桓叔。生萬,是為武子。食采韓原;一云成王封叔虞于唐,賜畢萬韓原之地。其地今同州韓城縣南十八里故城是。武子生厥,是為獻(xiàn)子。晉景公之時(shí),作六卿,獻(xiàn)子在一卿之位。從其始封,遂為韓氏,世為晉卿。”韓原在今陜西之韓城縣南。此以邑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注引《左傳·疏》云:“韓為秦滅,復(fù)以國為氏。”此則以國為氏,亦系出姬姓。

4、又引韋昭《國語·注》云:“宣王命韓侯為侯伯,后為晉所滅。”是周宣王之時(shí)韓已封人,為侯爵,且為諸侯之長。其后或以國為氏,其地當(dāng)在今河北固安縣東南。此韓之所出,既不同于韓原(按:地在今山西芮城縣境;或云在榮城、萬榮之間)之封——以邑為氏;又不同于戰(zhàn)國之韓,其地在今陜西韓城縣南——以國為氏。雖可能亦為姬姓,終究支屬不同。

5、又據(jù)《魏書·官氏志》注云:“后魏出大汗氏改為韓氏。”望出南陽、潁川。

6、或?yàn)槊晒抛逍帐纤摹!独m(xù)通志·氏族略·總論·賜姓》載:“明賜元人姓名,實(shí)哈塔曰韓以謙。”又,為蒙古族喀爾喀氏所改。本部落名,遂以為姓。或取其首音諧其近似音“韓”而為單姓。

7、清代高麗族亦有韓姓,散處易州、開城府等地方。

8、或?yàn)榍宕鷿M族姓罕扎氏所改。見《滿族姓氏錄》。

9、或由錫伯族哈斯胡里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近似音之“韓”而為單姓。

10、為撒拉族著姓,素有“十個(gè)撒拉九個(gè)韓”之說。其源有二:其一,由“王(君主)”之音譯“汗”諧“韓”而得。元亡明興,撒拉族首領(lǐng)神寶歸附明朝,封為土司,更名韓寶,韓姓成了撒拉族的根子姓。《元史》卷九:本朝自世公至今土司成璋僅四人耳,其得姓之由,詢之成璋云:“番俗稱其主皆為‘漢’,轉(zhuǎn)為平音則為‘韓’。考唐回紇、吐蕃皆稱可汗,合而言之,則有韓音。故撒喇(拉)族土司亦韓姓,理或然也。”其二:或?yàn)橥跣账模藙t以漢意“王”轉(zhuǎn)為音譯“韓”(汗)。清初名將王進(jìn)寶,原系甘肅靖遠(yuǎn)人,長子出繼舅氏,改以外家姓韓,名玉山(起功)。

二、(韓)

韓姓分布: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68%,為中國人口最多的50個(gè)姓之一。

韓姓起源:

1、相傳黃帝之子有昌意,昌意之子有韓流,見《姓氏尋源》。此當(dāng)為韓姓之始。

2、系自姬姓。春秋時(shí)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萬,即武子,事晉獻(xiàn)公,封于韓原(故城在今山西河津東北),因以為氏。一說,周宣王命韓侯為韓伯,后為晉所滅,以為邑,以賜桓叔之子萬,因氏,見韋昭《國語注》。

3、漢武帝時(shí)有荻直侯韓陶,系朝鮮人。清高麗人姓,凡二派,出易州、安法等地。今朝鮮族姓。

4、北魏時(shí)改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為韓氏。

5、西夏人姓。

6、明時(shí)甘肅臨夏地區(qū)土司韓姓,系“可汗”一名之省稱。

7、明時(shí)賜元人實(shí)哈塔姓韓名以謙。

8、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中后所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姓罕扎氏后改為韓氏。

9、清甘肅循化廳土司韓氏,撒拉爾回人,即今撒拉族。今撒拉族姓。

10、錫伯族哈斯胡里氏、韓吉利氏、韓亞喇氏等均漢姓為韓。

11、唐憲宗時(shí)飛龍衛(wèi)士韓志和,倭國(即日本)人,見《太平廣記》。

12、鄂倫春族卡那格依爾氏漢姓為韓。

13、彝族安韓氏漢姓為韓。

14、黑龍江富裕柯爾克孜族嘎普韓部落漢姓為韓。

15、保安、回、土家、達(dá)斡爾、

韓姓名人:

韓服,周時(shí)人。韓信,漢時(shí)淮陰人,高祖定天下,信功居多,與蕭何、張良稱三杰,封淮陰侯。

郡望:潁川。

變化:亦作〔榦〕。

堂號

穎川郡:秦王政時(shí)置郡,治所在陽翟。

南陽郡:戰(zhàn)國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

昌黎郡:后魏永興中時(shí)置郡,以昌黎(今遼寧省遼東義縣)為中心,在遼河以西。

泣杖堂:出自漢朝韓伯愈孝母事典。

昌黎堂:唐朝大文學(xué)家韓愈,河北昌黎人。

晝錦堂:宋代三朝宰相韓琦回鄉(xiāng)任相州知州時(shí),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名“晝錦堂”。其后裔以“晝錦堂”為堂號。

一、(韓)hán

現(xiàn)行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上海,河北之景縣、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內(nèi)蒙古之烏海,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峽江,云南之隴川、瀘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滿、蒙、回、藏、鮮、侗、傣、水、苗、土家、布依、仡佬、柯爾克孜、錫伯、撒拉、保安等多個(gè)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續(xù)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韓氏宜出于昌意之子韓流(按:黃帝孫),故堯時(shí)有仙人韓終。”

2、鄭樵注云:“姬姓之別族。出晉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師,是為桓叔。生萬,是為武子。食采韓原;一云成王封叔虞于唐,賜畢萬韓原之地。其地今同州韓城縣南十八里故城是。武子生厥,是為獻(xiàn)子。晉景公之時(shí),作六卿,獻(xiàn)子在一卿之位。從其始封,遂為韓氏,世為晉卿。”韓原在今陜西之韓城縣南。此以邑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注引《左傳·疏》云:“韓為秦滅,復(fù)以國為氏。”此則以國為氏,亦系出姬姓。

4、又引韋昭《國語·注》云:“宣王命韓侯為侯伯,后為晉所滅。”是周宣王之時(shí)韓已封人,為侯爵,且為諸侯之長。其后或以國為氏,其地當(dāng)在今河北固安縣東南。此韓之所出,既不同于韓原(按:地在今山西芮城縣境;或云在榮城、萬榮之間)之封——以邑為氏;又不同于戰(zhàn)國之韓,其地在今陜西韓城縣南——以國為氏。雖可能亦為姬姓,終究支屬不同。

5、又據(jù)《魏書·官氏志》注云:“后魏出大汗氏改為韓氏。”望出南陽、潁川。

6、或?yàn)槊晒抛逍帐纤摹!独m(xù)通志·氏族略·總論·賜姓》載:“明賜元人姓名,實(shí)哈塔曰韓以謙。”又,為蒙古族喀爾喀氏所改。本部落名,遂以為姓。或取其首音諧其近似音“韓”而為單姓。

7、清代高麗族亦有韓姓,散處易州、開城府等地方。

8、或?yàn)榍宕鷿M族姓罕扎氏所改。見《滿族姓氏錄》。

9、或由錫伯族哈斯胡里氏所改,蓋取其首音諧以近似音之“韓”而為單姓。

10、為撒拉族著姓,素有“十個(gè)撒拉九個(gè)韓”之說。其源有二:其一,由“王(君主)”之音譯“汗”諧“韓”而得。元亡明興,撒拉族首領(lǐng)神寶歸附明朝,封為土司,更名韓寶,韓姓成了撒拉族的根子姓。《元史》卷九:本朝自世公至今土司成璋僅四人耳,其得姓之由,詢之成璋云:“番俗稱其主皆為‘漢’,轉(zhuǎn)為平音則為‘韓’。考唐回紇、吐蕃皆稱可汗,合而言之,則有韓音。故撒喇(拉)族土司亦韓姓,理或然也。”其二:或?yàn)橥跣账模藙t以漢意“王”轉(zhuǎn)為音譯“韓”(汗)。清初名將王進(jìn)寶,原系甘肅靖遠(yuǎn)人,長子出繼舅氏,改以外家姓韓,名玉山(起功)。

二、(韓)

韓姓分布: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68%,為中國人口最多的50個(gè)姓之一。

韓姓起源:

1、相傳黃帝之子有昌意,昌意之子有韓流,見《姓氏尋源》。此當(dāng)為韓姓之始。

2、系自姬姓。春秋時(shí)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萬,即武子,事晉獻(xiàn)公,封于韓原(故城在今山西河津東北),因以為氏。一說,周宣王命韓侯為韓伯,后為晉所滅,以為邑,以賜桓叔之子萬,因氏,見韋昭《國語注》。

3、漢武帝時(shí)有荻直侯韓陶,系朝鮮人。清高麗人姓,凡二派,出易州、安法等地。今朝鮮族姓。

4、北魏時(shí)改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為韓氏。

5、西夏人姓。

6、明時(shí)甘肅臨夏地區(qū)土司韓姓,系“可汗”一名之省稱。

7、明時(shí)賜元人實(shí)哈塔姓韓名以謙。

8、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中后所等地。又,清滿洲八旗姓罕扎氏后改為韓氏。

9、清甘肅循化廳土司韓氏,撒拉爾回人,即今撒拉族。今撒拉族姓。

10、錫伯族哈斯胡里氏、韓吉利氏、韓亞喇氏等均漢姓為韓。

11、唐憲宗時(shí)飛龍衛(wèi)士韓志和,倭國(即日本)人,見《太平廣記》。

12、鄂倫春族卡那格依爾氏漢姓為韓。

13、彝族安韓氏漢姓為韓。

14、黑龍江富裕柯爾克孜族嘎普韓部落漢姓為韓。

15、保安、回、土家、達(dá)斡爾、

韓姓名人:

韓服,周時(shí)人。韓信,漢時(shí)淮陰人,高祖定天下,信功居多,與蕭何、張良稱三杰,封淮陰侯。

郡望:潁川。

變化:亦作〔榦〕。

[ 韓 ]的同部首字 - [ ? ]

其他姓氏

欄目導(dǎo)航

熱門姓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三级在线| 1000部拍拍拍18勿入免费视频软件| 色老板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破外女出血视频| 亚洲色图第1页| 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 正在播放国产乱子伦视频| 大香伊蕉国产av|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72精品九九| 男人女人做a视频| 最刺激黄a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黄网站免费在线| 日本特黄特色特爽大片老鸭| 国产精品青青青高清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中文在线| 万古战神txt下载|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网 | 熟女性饥渴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538prom在线| 日韩高清在线高清免费|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人|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αv|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鲁啊鲁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日本人内谢69xxxx| 午夜电影在线播放| 99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2区3区 | 成人欧美日韩高清不卡|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69式小视频| 97色伦在线观看| 日韩视频第二页| 四影虎库1515mc海外| caoporm视频| 欧洲美女与动zoz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