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斷馬蹄痕,衙回自閉門。
長槍江米熟,小樹棗花春。
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
犬書曾去洛,鶴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葉,山杯鎖竹根。
不知船上月,誰棹滿溪云?
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唐代。李賀。 掃斷馬蹄痕,衙回自閉門。長槍江米熟,小樹棗花春。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犬書曾去洛,鶴病悔游秦。土甑封茶葉,山杯鎖竹根。不知船上月,誰棹滿溪云?
門前灑掃,看不到車輪馬蹄的痕跡;從官署回來,自己要親手把門關閉。
大鍋里煮熟的,只是那普通的糯米;春天的庭院,只有小棗樹花嫩又稀。
百無聊賴,賞玩懸掛在墻上的如意;竹簾前閑坐,看取方巾牽動著鄉思。
像黃耳犬送書,我也有信寄往家去;懷念病中之妻,我后悔旅居來京師。
遙想家中,茶葉被封藏在那瓦罐里;竹根酒杯被鎖起,無人再把酒來吃。
不知道啊,在這明月朗照的小船上,誰人在舉槳搖蕩那彩云倒映的小溪?
奉禮:即奉禮郎,太常寺屬官,掌君臣版位,以奉朝會祭祀之禮。昌谷:李賀家鄉,在河南府福昌縣(今河南宜陽)。
長槍:長鎗,即長鐺,有腳有耳的平底鍋。江米:糯米。
如意:二尺長的鐵器,古人用以指畫方向和防身。
角巾:四方形有棱角的冠巾。私居時戴用。
犬書:謂家書。晉代陸機仕于洛陽,久無家信,乃系書犬頸,命其送至家鄉,取得回信,馳還洛陽。事見《藝文類聚》九四任昉《述異記》。
鶴病:喻妻病。樂府《艷歌何嘗行》古辭:“飛來雙白鶴,乃從西北來。十十五五,羅列成行。妻卒被病,不能相隨。”游秦:宦游于長安。
甑(zèng):瓦罐。
竹根:用竹根制成的酒杯。
棹(zhào):劃船工具,此指以棹劃船。
參考資料:
1、吳企明 編選.李賀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41-43
2、徐傳武.李賀詩集譯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16-19
李賀雖瘦弱多病,但為人志向遠大,渴望建功立業,但一直不得重用。于是在元和四年(809年)被任命為朝廷奉禮郎之后不久,李賀因懷念家山昌谷時寫下《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
參考資料:
1、吳企明 編選.李賀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41-43
李賀當時住在長安崇義里,曾寫了首《崇義里滯雨》,表達了壯志成空,愁恨不已之心情,加上窮困孤獨,自己的心境也像是陰暗的里巷和淅瀝不斷的秋雨一樣。這很能反映他擔任奉禮郎時的處境和心境,與《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所要抒發和表達的情感相近。只不過后者更強調家山的美好和對故鄉的懷念。詩人將昔日在家山品茶飲酒的悠閑自在景與眼前退衙回來閉門獨坐的孤獨以及“鶴病悔游秦”的病痛相互比照,旨在強調身在仕途無法實現理想抱負的喟嘆。失落加上鄉愁,更增添幾分愁苦,也更加深了詩人對故鄉的懷念。
詩題中提到的“昌谷山居”即是詩人的故鄉所在地。昌谷,位于今洛陽西南宜陽縣境內。今日的宜陽,顯得偏僻和貧窮,但在隋唐時期,此地則是江淮糧賦陸路和漕運的重要中轉站。其中李賀居家的三鄉驛(今名三鄉鄉),是當時從洛陽通往長安大道上的一座重要驛站。為唐代諸帝東巡必經之地,在此建有連昌宮、蘭昌宮等行宮,武則天、唐玄宗都曾在此駐蹕,其中的連昌宮更因元稹的《連昌宮詞》而聞名千古。
此詩的前半首,扣住“始為奉禮”行筆,總寫居官羈旅無聊之情狀。“掃斷”、“雅回”兩句,敘述官職卑微,門庭冷落;“長槍”、“小樹”兩句,寫江米煮熟,食饌簡單,除棗花外,室無珍玩。這四句,全無半點寒酸氣卻道盡窘迫。即是小官,又全無半點迎逢心思,自是門可羅雀;回到家里自己動手關門,沒有仆人書童;特意說出煮的是江米,或許是在暗示除此之外別無其它;至于小樹棗花,那不過是平凡窄小的院落里一棵普通的樹罷了。如此這般,一個異地為官生活勉強郁郁不得志的年輕人形象躍然紙上。“向壁”、“當簾”兩句,寫閑對如意、角巾,言外寄托“歸歟”之意。
詩的后半首,轉而寫題上“憶昌谷山居”之意。憶家,故作家書,以付黃犬;憶親人,因妻病而追悔至京求仕。“土甑封茶葉,山杯鎖竹根”,可見主人不在;“不知船上月,誰棹滿溪云”,月夜又有誰在船上搖蕩著滿溪的云影?用反詰句收結,意想飛馳,巧妙表現出“憶”的風韻,“末二尤得憶家神理”(《協律鉤玄》卷一引董伯音語)。
李賀很少用律體寫詩,《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卻用五言長律寫成,詩韻用上平聲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通押,很有特色。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
李賀。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附寬河書后寄周仲鼒父子二首 其一。。董紀。 始終情意兩蹉跎,離恨雖多話亦多。只有茜溪溪上月,照人一直到寬河。
上立齋先生十首以有官居鼎鼐無宅起樓臺為韻 其五。宋代。戴炳。 君子如真金,真金剛不改。小人如浮云,瞬目多變態。隨世良獨難,殉道乃無悔。近日崔菊坡,堅臥辭鼎鼐。
題劉教諭兩山書堂。明代。楊榮。 左峰儼飛蓋,右峰如聚轂。兩峰并高寒,對峙氣清淑。羨爾志沖澹,于焉構書屋。中藏萬卷馀,瑯瑯時誦讀。素燈深夜雨,瀟瀟響梧竹。豈無青藜翁,殷勤訪天祿。白云東西飛,蒼翠宛在目。于茲移教鐸,遠度松溪曲。靜對湛盧清,難忘故山麓。寫此寓高情,尚慕紫陽躅。
送張仲實之宜興。元代。楊載。 南渡邦初造,西山將獨賢。立功何赫赫,流慶尚綿綿。報國橫戈數,登壇授鉞專。風云方際會,江海固周旋。控險千鈞弩,臨危七寶鞭。忠誠深足仗,智勇實兼全。自返高橋役,端持宥府權。兵威終抗敵,人力可回天。甲第無踰者,諸孫固穎然。初生同燕頷,有美自蟬娟。善學聞當代,能詩起妙年。衛公猶故物,鄭老竟寒氈。矯矯青云器,泠泠白雪弦。同游雖未達,自視已無前。政事兼留意,時髦孰比肩。知機無轉石,縱辨若奔川。特達群公薦,酸寒眾目憐。姑為文學掾,會覓孝廉船。必見公侯復,無論雨露偏。秋風鵬鶚健,萬里正翩翩。
戛金釵。兩漢。佚名。 梅蕊破初寒,春來何太早。輕傅粉、向人先笑。比并年時較些少。愁底事,十分清瘦了。影靜野塘空,香寒霜月曉。風韻減、酒醒花老。可殺多情要人道。疏竹外、一枝斜更好。
次東粵張掌教春日韻 其三。明代。張天賦。 腳債百年渾未定,煙花六合卻無涯。佳山麗水隨情款,晴日和風納歲華。啼鳥立梢春對語,游魚到處水為家。羅浮還憶醉仙子,紅臉朱唇襯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