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夜泊。明代。李流芳。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吳會書難達,燕臺路正長。男兒少為客,不辨是他鄉。
月光下黃河橫躺,月光下戰場似的黃沙漫漫。
轟隆隆的奔流翻騰不息,荒野伸向無盡的遠方。
書信難寄遙遠的會稽,去燕臺的路啊還很漫長。
我這樣長年的四處漂泊,竟再也不覺得是客居他鄉。
寒沙:寒冷的沙灘。
聒:聲音嘈雜,使人厭煩。
平野:平坦的曠野。
天荒:極言空間無盡或歷時久遠。
吳會:吳地的會稽,即作者故鄉。
燕臺:指燕京,今北京。明朝的京城。
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詩人離開客游經年的南京,懷著“長路有時到”(《白門七夕》)的自信,北上京師應試。當時明王朝已處在風雨飄搖、內外交困的境地,朝政腐敗,閹黨專權,地方勢力的反叛和農民起義迭起。作者滿懷羈旅愁思和無路報國的憂嘆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周嘯天.元明清名詩鑒賞.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475
一二句以寫意筆法揮灑出一幅幽美壯闊的黃河月夜圖。首句應題而起,點明時間地點,用語平淡無奇,如隨口吟出,卻神完氣清,境界渾然,可謂發興高遠。詩人佇立月下,凝神遙望,但見黃河東去,沒入蒼茫夜色之中;沿河兩岸,鋪展著一片沙灘,由于月光映照,沙灘顯得格外空闊綿遠,冷寂凄涼。眼前景象激起詩人沉思遐想,“似戰場”,則表明思之所向。寥寥三字,突兀而來,挾帶著深沉的嘆息,表達出詩人對國事時局的憂慮,隱隱透出一片報國之意。
三四句從視覺與聽覺兩方面渲染水流的氣勢。“奔流”句承上聯“黃河”,奔流”一詞在此有二用:一是以“奔”之“流”指代黃河,從而避免字面重復;二是狀水勢的湍急迅猛,道出黃河的特性?!包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其景象已經十分壯觀,再加之聲音動地,就更令人心驚魄動,望河興嘆了。“平野”句承上文“寒沙”,描繪大河兩岸遼闊而蒼涼的景象。平坦如砥的原野向四方延展,廣大荒遠,似與天接,尤其在星月輝映的夜里,更給人以浩茫無垠的感覺。這一聯看似純寫景物,其實也融會著深沉的情思。那奔騰不息的河水,震天動地的水聲,像金戈鐵馬,千軍突進,似乎激起詩人心潮的波蕩、轟鳴;那連接著遠天的廣漠原野,像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閃現著王朝興衰、逐鹿爭戰的情景,牽動著詩人的神經。二句中,有動景有靜景,有物象有心聲,動靜相配,心與物合,極富于神韻。
五六句寫作者面對喧囂的黃河發出的感嘆。劉勰云:“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文心雕龍》)王夫之也說:“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保ā督S詩話》)正是由于眼前奔騰喧囂的黃河,似戰場的寒沙平野,刺激著詩人的感官,觸發他對時局和社會人生的思考,才使他慨然發出“吳會書難達,燕臺路正長”的感嘆?!把嗯_路”,指作者進身受任、報國建功之路?!皶y達”,見離鄉之遙遠;“路正長”,言前途之渺茫,真切表露詩人對家鄉親朋的思念和憂國傷事之情。有家難歸,有國難投,舉步維艱,詩人的境遇可算是困窘到極點了。此二句直抒胸臆,全是寫情,但透過詩句表層,南國的遼遠,北野的蒼茫和詩人南顧北望、引領長嘆的情態都鮮明可見。這種寓景于情的寫法,豐富了情感的內涵,增強了詩的形象性。
七八句寫作者對自己長期漂泊感到傷感?!凹呐P郊扉久,何年致此身?”(馬戴《灞上秋居》)漂泊已非一日,然而還得飄流下去。難以名狀的悲哀涌上心頭,詩人不禁發出痛苦的呻吟:“男兒久為客,不辨是他鄉!”沉重的語調中。充滿夙志難酬的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傷感。全詩在哀嘆中結束,留下深厚的余味讓人品嘗。
全詩由寫景入手,從視覺、聽覺的感受中展示黃河夜景,動靜相映成趣,既襯托出心境的凄清,心潮的激烈,又觸發起對自己處境的聯想?!皶y達”、“路正長”語意雙關,悵嘆深重,既透露出懷鄉卻難歸的無奈,也暗示了仕進目的的不易達到。作者還由此宕開一步,用欲擒故縱的手法,以久客異鄉之心竟“麻木”不辨,反襯出鄉情的深摯。詩中運用白描的手法,質樸簡煉的語言,淺近率直的方式抒發游子的復雜感情,耐人尋味。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詩人、書畫家。字長蘅,一字茂宰,號檀園、香海、古懷堂、滄庵,晚號慎娛居士、六浮道人。歙縣(今屬安徽)人,僑居嘉定(今屬上海市)。三十二歲中舉人,后絕意仕途。詩文多寫景酬贈之作,風格清新自然。與唐時升、婁堅、程嘉燧合稱“嘉定四先生”。擅畫山水,學吳鎮、黃公望,峻爽流暢,為“畫中九友”之一。亦工書法。 ...
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詩人、書畫家。字長蘅,一字茂宰,號檀園、香海、古懷堂、滄庵,晚號慎娛居士、六浮道人。歙縣(今屬安徽)人,僑居嘉定(今屬上海市)。三十二歲中舉人,后絕意仕途。詩文多寫景酬贈之作,風格清新自然。與唐時升、婁堅、程嘉燧合稱“嘉定四先生”。擅畫山水,學吳鎮、黃公望,峻爽流暢,為“畫中九友”之一。亦工書法。
湘春夜月 苦雨寄悶。近現代。周岸登。 暗銷魂。半窗蕉雨黃昏。早又畫角吹殘,三弄落譙門。欲向桂叢輕訴,怕桂花馨薄,不解留人。更素娥暝泣,鮫絲玉箸,難剪愁根。檐花滴碎,離情似夢,搗夢如塵。小閣籠寒,空佇想、夕篝熏罷,香篆秋痕。瓊簫恨遠,問甚時、重見真真。待后夜,定懷中掌上盈盈,喚起同款芳尊。
目病初愈示敬亭貽謀。清代。敦敏。 浮云漸盡尚模糊,慚說星眸戀若珠。對面花如隔秘霧,推窗月似障紗幮。難同阮藉論青白,好向維摩參寂無。忽憶東堂狂飲夜,燈光爛燦醉呼盧。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四十五。宋代。汪元量。 銷金帳下忽天明,夢里無情亦有情。何處亂山可埋骨,暫時相對坐調笙。
梧州雜詩 其五。清代。錢澄之。 將帥加專敕,今晨百道飛。如何罪己詔,立待吮毫揮!義動三軍憤,功憑一紙微。頗聞李公子,開讀淚沾衣!
塞上讀霞海篇寄管涔子。明代。林大春。 當代推詞伯,如公思獨玄。明霞歸遠渚,孤月出高天。魯壁存經舊,漢宮作賦先。蒼茫辭闕下,灑落向江邊。興引赤城愜,情憐碧海偏。奇文振巖穴,麗藻發林泉。玉鐸驚回首,金聲失比肩。草書潛逼圣,載酒細論賢。門比孫登重,山因謝朓傳。游秦膺舜岳,思越感堯年。夜夢抽簪侶,秋懷倚劍篇。登臨嗟遠矣,風物轉悠然。好靜能齊俗,端居或問禪。賓僚盡傾倒,騷雅幸周旋。重望歸安石,幽期合稚川。曹劉時并蓋,李郭或同船。賤子暫持節,長途許執鞭。青門逢勝集,紫省列群仙。忝竊分徐榻,光輝入孔筵。終南巧舞外,長樂婉歌前。忽奏陽春曲,兼聆流水弦。疑游洞庭浦,如陟華山巔。縹緲飛千里,空濛俯八埏。別來馀臘雪,吟處起春煙。朝傍黑河宿,暮從青戍眠。寶刀增意氣,彩筆愧塵緣。塞晚愁聞雁,溪清想釣鳣。何時隨汗漫,白日共聯翩。醉訪燒丹地,閒行種藥田。枕書仍寤寐,驛傳若留連。沙隱朔云暗,峰回羌樹圓。關西悵脩阻,空復望飛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