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微之。唐代。白居易。 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夜里做夢與你攜手共同游玩,早晨醒來淚水流滿巾也不擦拭。
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長安城草生草長已經八個年頭。
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經化成泥沙,我還暫時寄住人間白發滿頭。
阿衛韓郎已經先后去世,黃泉渺茫昏暗能夠知曉嗎?
微之:唐朝詩人元稹(779-831),字微之,與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結為終生詩友。
漳浦:地名,在今福建漳州南部。
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為悼念亡友之辭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君埋泉下:指微之去世。
阿衛:微之的小兒子。
韓郎:微之的愛婿。
夜臺:指墳墓,因為閉于墳墓,不見光明,所以稱為夜臺,后來也用來指代陰間。
茫昧:模糊不清。
這首《夢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離世九年后所做的一首七言律詩。其中頸聯“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古往今來更不知有多少人為它而傷懷!
公元801年,30歲的白居易在長安結識了23歲的元稹,他們為對方的文采精華而深深折服,政治上又都反對宦官專權、提倡輕徭薄賦。真是相見恨晚!為了實現古代仕人懷有的那份安邦定國的宏偉抱負,二人同時參加了吏部的制科考試,并且同時當上校書郎。雖是個閑官,倒也可自得其樂。飲酒賦詩賞花聽書,好個詩酒風流!直到元稹因敷水驛事件得罪宦官、被貶下放,白居易以死上書無效。公元815年,元稹被貶為通州司馬,同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同是天涯淪落人!此后,二人只能互通書信、傾訴衷腸!公元831年,60歲的白居易正賦閑于東都洛陽,驚聞元稹病逝于武昌,悲痛不已!當元稹的靈柩運回老家陜西咸陽時,途徑洛陽,白揮淚寫下祭文。
“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夢中樂天與微之重逢,二人攜手同游,他們可能意氣風發地暢談天下大事、黎明蒼生;可能痛斥那宦海風波、官場污濁;可能恥笑那魑魅小人、假義君子……可是夢總有醒來的時候!淚水打濕了樂天的絹帕,老淚縱橫也無心擦拭了。時年,樂天已經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他想起了元稹當年還和過他的一首詩,詩中有這么兩句:“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閑人不夢君”。確實,生時不能相見,夢見還可以慰藉相思,夢不見是悲痛的!可是,死后故人夢更是痛徹心扉!明知此生不能再見,卻又一遍遍回憶著逝去的時光,每每回憶一次,都是一遍強于一遍的無奈憂傷!死亡,切斷了所有一切可能的念想!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草樹八回秋”。樂天說他自己在漳浦這個地方已經生了幾次病了,長安城草生草長不知不覺已有八個年頭。時間蹉跎了芳華,元稹死后,樂天的一把老骨頭也不得安生,只是淡漠地看著長安城的草生草長。如果人的生命也能夠像草生草長一樣該多好,就像樂天17歲時寫下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樂天與元稹一別已是九年,而且還會有好幾個九年,直到樂天也身赴黃泉。樂天的生老病死,已經沒有了元稹的參與!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元稹埋在黃泉之下,泥土侵蝕著他的身體,也許早已和泥化作塵土,樂天也只是頂著滿頭白發暫時居住在人間。樂天是一位“深入淺出”型的沉思者:孤高、正直、磊落、坦蕩。這句話正是白詩在字面、形式上看似淺顯,而情意、內涵甚深的表現。我想起了祖父,我那逝世不久的祖父。很多時候,在我們的親人活著時,我們是羞赧于將悄悄寫下的那些關于他們的贊美文字與人分享的,尤其是不愿讓他們本人看到。而今,祖父魂歸大地、深埋黃土,他在人間的最后一席之地只是水泥石碑下一方小小的骨灰盒,家人把祖父與已逝世13年的祖母合埋了。寫著這些文字時,我想起祖父總是在清明前后輕輕擦拭著太祖父、太祖母及祖母的祭框,擦著擦著就出神地望著。可是如今,他深埋地下,誰又來擦拭他嶄新的祭框呢?有關祖父的一切,我再也不會知曉了。他早年因公致殘的左腿,還會風濕發作嗎?黃泉該是個濕冷的地方吧?想到這些,我已經受不住了。有句話是殘忍的:“我們將會死去很久”。樂天寫下這首詩時,身邊不是缺乏朋友,亦不是敵人泛濫。拉法特曾說:“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樂天恰好不是個凡夫俗子,他一生的朋友是很多的,比如李商隱就是他的忘年交。也正因為如此,在時隔九年后,樂天的這份思友之情才愈顯得彌足珍貴!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阿衛是元稹的小兒子,韓郎是元稹的女婿。他們都先后死去了,黃泉渺茫昏暗能夠知道這些嗎?高壽的樂天目睹了后輩們的離去。一方面,活著的人想要知道死去的人的情況,另一方面,活著的人總是念念不忘地將人世間的新鮮事兒禱告給死者,縱然知道是徒勞,還是懷著這份希望。《古詩十九首》中有言:“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當樂天看著去者已去經年,而來者亦已成去者,這是多么大的內心荒涼!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淺品《夢微之》,我品味到了這世間有一種真情———相濡以沫!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后西湖十詠 其三 飛來峰。明代。胡應麟。 突兀空明架紫苔,紛然龍象鑿瑤臺。昆崙一柱從天下,滟滪孤根拔地來。飛到豈緣夸氏力,削成庸假巨靈材。他年挾汝乘風去,不羨如拳寄草萊。
或勸病中不宜數親文墨,醫亦歸咎,題四絕以。宋代。范成大。 作字腕中百斛,吟詩天外片心。習氣吹劍一吷,病軀垂堂千金。意馬場中汗血,隙駒影里心灰。吉蠲筆墨安用,付與蛛絲壁煤。詩成徒能泣鬼,博塞未必亡羊。剛將妄言綺語,認作錦心繡腸。師*尚合余燼,羹熱休吹冷虀。解酲縱無五斗,且復月攘一雞
詠懷。。曹家達。 幽意值所適,冶游良未然。木末搖東風,溪水鳴濺濺。人心抱幽默,相激各自賢。豈不愿安靜,逼抑成沸煎。不見魏唐睢,挺劍秦王前。
點絳唇。清代。顧信芳。 雨過晴窗,參差花影和簾捲。袖羅寒淺。獨立閑庭晚。新雁橫空,天寫秋云怨。斜陽岸。亂愁千點。落葉西風滿。
古意五首 其三。。戴梓。 庭前有嘉樹,雙雙落奇鳥。卿云散組翰,煥彩張靈葆。乳哺群雛嬌,噰噰聚晴曉。春風游冶郎,翠騎飛芳草。挾彈覓當壚,意氣何矯矯。側目眄高柯,金丸度空杪。一擊毛羽摧,驚飛何擾擾。哀哉覆巢下,眾雛難自保。
憶昨行和張十一。唐代。韓愈。 憶昨夾鐘之呂初吹灰,上公禮罷元侯回。車載牲牢甕舁酒,并召賓客延鄒枚。腰金首翠光照耀,絲竹迥發清以哀。青天白日花草麗,玉斝屢舉傾金罍。張君名聲座所屬,起舞先醉長松摧。宿酲未解舊痁作,深室靜臥聞風雷。自期殞命在春序,屈指數日憐嬰孩。危辭苦語感我耳,淚落不掩何漼漼.念昔從君渡湘水,大帆夜劃窮高桅。陽山鳥路出臨武,驛馬拒地驅頻隤.踐蛇茹蠱不擇死,忽有飛詔從天來。伾文未揃崖州熾,雖得赦宥恒愁猜。近者三奸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眼中了了見鄉國,知有歸日眉方開。今君縱署天涯吏,投檄北去何難哉。無妄之憂勿藥喜,一善自足禳千災。頭輕目朗肌骨健,古劍新劚磨塵埃。殃消禍散百福并,從此直至耇與鮐。嵩山東頭伊洛岸,勝事不假須穿栽。君當先行我待滿,沮溺可繼窮年推。